肖明国,四川达州人,笔名琴心笛韵。当代青年大学生,就读内江师范学院文学院、范长江新闻学院2014级3班,内江市诗词楹联协会会员。其作品《温一壶月光解乡愁》荣获2015年“孙自筠文学奖”三等奖;其参评诗词作品在2015年“全国诗词名家神州行”征稿评选活动中荣获金奖;作品《题内江师院》在2015年“美育民族魂”第八届全国美育成果展比赛中荣获二等奖。他主要创作近体诗、词、新诗和散文,其作品散见于《全国诗词名家2015年选》与《中国风》等中。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肖明国是文学院、范长江新闻学院有名的才子,其诗作笔锋雄浑、沉着洗练、匠心独具。入学伊始,他便开始了自己的创作路程。在肖明国的写作道路上,文学院戴前伦教授无疑是他的引路人。他在大一第一学期,有幸遇见了戴前伦教授讲授写作学,并受到了戴前伦教授的鼓励而敢于下笔,从而开始了他的写作之路。在每次课前,肖明国总是将自己平时所做诗文拿给戴前伦教授进行斧正,并虚心接受老师的提点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更有趣的是,在每逢佳节之时老师总会赠与同学们祝福诗词。而肖明国在最开始收到老师的诗词时想回赠老师一首,但又觉得自己文采有限拿不出手,所以更加努力提升自己在诗词方面的造诣,希望能用自己的作品来回报老师的敦敦教诲。
万里之计始于行
在写作中世界的一花一草、生命的轮回变化都能引发肖明国的感悟,生活中的一些挫折、打击也能成为肖明国使心灵获得力量从而发出呐喊的途径,平时听课中的点滴,甚至是教室外的一排排伞也能唤醒其内心的诗意。到目前为止他已有近二百多次的投稿经历,优秀诗作更是不计其数。然而他的创作历程并非一帆风顺,大一刚开始从事创作的时候,由于笔锋稚嫩,经验不足,写的稿子没人青睐,他的心中也免不了彷徨失落。但对诗词深深的热爱使他一直坚持从未放弃,加之其偶像法国大文豪巴尔扎克的经历对其的鼓励,不断鞭策他在诗词上取得了更深的造诣。持之以恒的态度,心平气和地学习,使他在一年当中写作能力迅速提升。同时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肖明国会因为自己的知识储备不足而大量的阅读优秀作品,也会通过早起晨读、背诵优秀诗歌的方式来提高自己对语言的感触能力。但他并不是每天大脑中都积蓄着灵感的,在他没有灵感时他会抽时间去旅行,从旅行的所见所闻所感中汲取写作的灵感,从而增加作品的内涵、深度、广度。在今年暑假期间他曾到云南旅行,并根据当地民族村不同民族的风俗人情创作了五首近体诗词。对于云南之旅,肖明国感叹道:“由自身经历而作的诗比无病呻吟要好得多。并且见多了,丰富了视野,扩大了想象空间才能创作出更好的作品。”在采访到诗词创作的目的时,“我创作诗词是基于我对文学、对其的热爱,并非求功利,也从未刻意的去追求高境界和高意境。”肖明国娓娓道来。他认为“文学创作表达情感即可,文学不是功利,只是片刻灵感的触发和从内心迸发的碎语。”
舍去繁华,方得升华
在接下来的文学之路中,肖明国打算出版两部古诗词集,书名《流岚碎语》。在问到以后的创作方向会不会有所改变时,肖明国坦言在结束诗集后也想尝试进行小说创作。其初步设想是从短篇小说写起,一步一个脚印逐渐积累,再一次次过渡到中长篇小说。“男儿当自强”的人生观促使他在文学道路上不断涉猎越走越远。而对于未来的道路肖明国设想将来会找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而不是将文学当饭吃。“我认为文学是工作之余的调味品,而并非赚钱谋生的一种手段,只有有足够的生活条件才能支撑起未来的文学创作。”肖明国强调。同时他也希望通过文学创作提高工作与生活质量,修养个人品格,在未来人生之路上不断充盈自己。在肖明国众多的作品中,肖明国最喜爱的便是《咏雪松》这首诗,这首诗的创作是他一次的灵感触发。其中“不听石径天霜打,松叶拈寒一笑吹。”一句更是蕴藏了肖明国不惧挫折艰险的从容豁达的人生态度。肖明国认为“生活就是一首诗”,他也正如自己所说,坚持着一种诗意的生活,在纷繁的世界中不断找寻着生活的诗意。
阚君一文言,直胜十年书。肖明国在诗词上的造诣一定会敦促其在文学之路上越走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