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社会实践】悠悠苗韵,传之失情,传承弘扬——这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来源:   作者:作者:网站管理员   点击数:   日期:2017-07-13   字体:【

   7月10日早上8点整,“走进苗乡,体味苗韵”实践队队员们搭上班车向大山深处挺进。沿着那条破烂的水泥路我们在车上颠簸了两个多小时终于到达了目的地——团林苗族乡政府。此时已接近晌午,当地政府委员热情地为我们安排午饭,并与实践队员们一起商讨此次的苗乡之行。肖委员表示他就是负责这方面的工作,希望能借此次机会能更多地了解当地文化,再用自己的方式让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弘扬。

   同时,我们再次邀请来了村书记熊再勋。村书记骑着摩托车绕过无数弯道与我们汇合。他在烈日下不停地在苗寨各家奔走为我们寻找仅剩不多的苗文化结晶,尽他的责任与担当。在走访每个苗家的途中,村民积极地拿出自家珍藏已久的唢呐,芦笙,打草配合我们的每一段访问,其中一位村民全程跟着我们走访,带领我们深刻的体会苗族文化。

7月10日实践队员们在当地政府官员以及熊再勋村长的带领下来到了苗寨,追寻苗族特有乐器演奏出来的苗音。在此地我们了解到:随着大批苗族青年外出工作,当地的传统乐器得不到继承,各种声乐文化正逐渐消失。实践队员在漫的寻访后终于找到了一户乐器保存完整的人家,老人从家里拿出了保存十多年的芦笙和唢呐,据了解,全寨会演奏芦笙和唢呐的仅仅只有两人,面对越来越少的人演奏唢呐和芦笙的现状,老人深表痛心,我们也为之感到遗憾。肖委员也表示希望能够办一个芦笙和唢呐的比赛来吸引人注意,让越来越多的人行动起来保护和继承苗音。在与老人的交谈中,我们也了解到:唢呐一般用于逢年过节和婚嫁喜庆,听着老人演奏的《单拐子》和赶路时吹的《过山调》,我们体会到了苗音的独特魅力。其中,还有一位老爷爷在炎热的场坝里为队员吹奏了苗族特有的乐器芦笙。芦笙由笙斗、笙管、簧片和共鸣管构成,一般和舞蹈结合在一起,老人一演奏也在一边跳着舞蹈,他活跃积极的心情带动了周围的苗族人一起跳了起来,队员们也被这种氛围所感染

    7月11日,在村民的盛情邀请下我们再次来到苗寨。村长带领我们去看了织布机,村长介绍到以前人们是用麻做的衣服,先用麻抽成线再将线染成自己想要的颜色最后再在织布机上织出来布来然后便可以使用。然而,我们所看到的织布机却被弃置在了杂物间的一个角落,此项技艺的传承让我们感到深深的担忧。同时我们也了解到了苗族人民的另一种技艺——蜡染。但蜡染的方法虽然存在精通此项技艺的人却是凤毛麟角。以至现在的打草大多都是买的,而非纯手工制作。

热情的村民邀请队员们换上了她们珍爱的打草(重要的节日才会穿)并和他们一起跳舞,队员们一步一步地学着很快便能跟上节奏。芦笙清脆,打草精美,舞步轻快,乐声与笑声在寨中飘荡。此刻我们与苗寨村民携手,与熊村长肖委员携手,共同重拾苗乡的文化自信,传承、弘扬这渐失的文化。





版权所有  内江师范学院文学院

地址:四川省内江市东桐路 电话:0832-2340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