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概论》课程标准
来源:   作者:作者:网站管理员   点击数:   日期:2017-12-16   字体:【

文学概论》课程标准(试用稿)

第一部分  课程概述

一、课程名称、适用专业、建议学时

课程名称:《文学概论本标准适用于四年制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68学时。

、课程定位

1.国家社会行业需求

《文学概论》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属于文学一级学科下的文艺学二级学科,是一门思辨性理论性较强的人文学科,它以文学的基本观点、原理、概念为其研究对象;以哲学心理学社会学语言学等为方法阐明文学的属性、特点和规律。

《文学概论》在国家社会教师教育、新闻传播、编辑传播等行业各领域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理论和方法在文学创作、文学欣赏和文学评论中起着非常重要的引领和支撑作用。文学理论及其分支古代文论西方文论与美学、哲学、艺术学一起奠定传统文化基础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21 世纪,随着世界文化交流日益密切文学理论将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2.专业人才培养需要

《文学概论》课程是对文学的本质、特点和规律的阐释,是达成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课程。学生通过对《文学概论》知识的系统学习,掌握文学的本质特点以及产生发展规律,掌握研究文学的方法技能,为后续专业课程打下理论基础。

3.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作用

本课程面对的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二年级的学生,在大学一年级期间,学生们已经对《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以及《现代汉语》《写作》等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课程有了初步的学习,这为进一步进入《文学概论》课程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文学概论》课程从理论的高度和宏观视野上阐明文学的属性、特点和规律,以文学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构成论和文学接受论为其基本教学任务,着重培养学生的理论素养和分析解决文学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为他们大三大四的后续课程如《美学》、《古代文论》、《西方文论》、《文艺心理学》、《西方文学》、《比较文学》《马列文论》等打下坚实的基础。关于文学的理论知识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重要的组成部分本课程承上启下作用。

四、课程基本理念

1.关注终身发展性

坚持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基,强调基础扎实、能力与素养并重,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为主体,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2.注重知识应用性

文学理论的诞生源于文学的实践,而文学的诞生源于人们的社会实践,因此文学理论与社会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文学理论的知识绝不是空穴来风,也绝不会停留在理论的高阁之中,它可以分析作家作品,它总结的文学规律也可以指导生活实践

3.注意学科渗透性

各门人文科学的交叉、交融是现代各种学科的共同特点,文学理论与宗教、哲学、美学、心理学、语言学乃至自然科学都有关联,学科的渗透性在文学理论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4.提倡教学方式多样性

提倡师生互动、教学做统一根据学科性质、教学内容和学生学情等方面特点,明确教师讲授、指导,学生自学、探究、练习、实验、实践,以及师生互动等环节内容,有针对性地选择讲授、指导、练习、讨论、展示、案例等多种教学方式

五、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标准根据汉语言文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规范05版》,以课程基本理念为指导,在总结教学经验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课程目标分别从知识、能力、基本素养、职业素养和创新创业五个方面(“4+1”进行明确阐述。

文学概论理论课采用大班课教学,辅以多媒体电教手段,以讲授为主,灵活运用启发式、问题式、讨论式教学,增强教学互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为了尽可能全面、客观、准确地反映学生的文学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评价学的探究能力、实践能力和学习情感态度与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发展情况,本课程考核采用期末考核与平时成绩相结合,二者按60~70%30~40%的比例构成本课程的成绩。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一、重点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与掌握文学的基本理论观点和基本概念、范畴使学生基本学会运用文学的原理与方法来分析作家和文学作品,解释古今中外的各种文学现象培养出有严谨科学态度的有一定文学理论素养科学思维能力的学生为学生学习其它后续课程,开展文学实践活动以及从事语文教学、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工作奠定基础。

二、分类目标

(一)课程知识

1、掌握文学的性质,即文学是社会意识形态,是审美的艺术,是语言的艺术

2掌握文学的价值多样性与主导性,掌握文学功能的内容及其整体性,

3熟悉文学创作的过程、心理机制,了解文学创作的主体条件和追求

4、掌握文学语言的特征,掌握文学形象的特征及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5掌握文学作品的意蕴,熟悉文学作品的体裁,掌握每一种体裁的特点。

6掌握文学接受的构成、过程,理解文学接受的创造性。

7、掌握文学批评的性质、原则和意义,掌握文学批评的种类和方法,基本能进行文学批评的实践。

8理解文学的发生,掌握文学发展的规律。

9掌握文学的风格流派和思潮

10、了解文学活动在当代的发展,了解在消费时代和电子传媒时代全球化时代文学发展的新特点

(二)课程能力

1参与课堂讨论,课后及时复习和独立完成作业,努力提高学习和获取知识的能力;

2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能提出问题,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

3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进行加工,能用文字、图表和文学语言表述有关的信息;

4参与交流和讨论,学会清楚地阐述自己的观点,表达交流学习方法。

(三)基本素养

1、感受并认同理论在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保持和增强对理论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理论的兴趣,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2文学概论课主要培养学生成为具有高度审美与文化素质和实际应用能力的文学专业人才,培养基本的理论思维能力和对文学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能够指导和提升自身阅读、鉴赏评价文学作品的能力以及语文教学实践能力

3、理性的看待丰富的文学现象,深化对文学的感染力,注重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以及执着探索、创新改革的科学精神。

4、热爱理论,热爱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态度认真,树立为民族振兴、为社会的进步、为理论事业的发展学习理想

(四)职业素养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感受到科学的严谨工作作风、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和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

(五)创新创业素养

作为理论基础课,本课程培养学生探究、思考、表达、交流等能力,适当渗透创新创业素养内涵

 

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

一、教学内容与课时分配

教学内容(理论、实验或实践)学时安排

单元

教学内容(理论、实验或实践

学时

1

导言

2

2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创立和发展

2

3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在中国的发展

2

4

第三章文学的性质

12

5

第四章文学的价值和功能                  

10

6

第五章文学创作

10

7

第六章文学作品

14

8

第七章文学接受

8

9

第八章文学批评

4

10

第九章文学的历史演变

2

11

第十章文学活动的当代发展

2

 

68

二、内容要点与基本要求

说明:教学内容划分为三级,即重点内容(教师讲解)难点内容(教师指导)和了解内容(学生自学)

 导言

基本要求:掌握文学理论独特的研究对象,文学理论的含义性质,文学理论的研究方法和分支。了解研究文学理论的指导思想,了解教材的逻辑结构。

主要内容: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文学理论的含义性质,文学理论的研究方法和分支,研究文学理论的指导思想,教材的逻辑结构。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创立和发展

基本要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学的本质和规律的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批判地继承了人类优秀的文学理论遗产,科学总结了文学活动的实践经验,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需要掌握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产生的历史条件和思想来源。了解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创立和发展时期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贡献。

重点: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产生的历史条件和思想来源

难点: 马克思恩格斯对创立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贡献

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产生的历史条件,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产生的思想来源,文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文学的社会地位和作用,文学艺术的特点与艺术生产,人学思想与文学理论,美的规律与文学的创作原则和批评标准,文学发展的方向,党的领导与文学创作自由,接近工农群众与典型形象,批判继承优秀文化遗产与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典范。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在中国的发展

基本要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在中国的发展有一个历史过程,毛泽东文艺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文艺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中国化的集中体现,需要学生具有从实际出发来回答中国社会发展和文学理论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的能力。

重点: 毛泽东文艺思想形成、发展的背景,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基本内涵。

难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文艺思想。

主要内容:毛泽东文艺思想形成发展的背景,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基本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文艺思想发展的背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文艺思想的基本内涵,文学队伍建设的基本要求: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素养、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

第三章  文学的性质

基本要求:文学的性质是指文学区别于其他人文学科的内在特性,文学是历史的,人们对文学的认识也在变化发展,学生应掌握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对文学基本性质的揭示。

重点: 文学是社会意识形态,文学是审美的艺术

难点: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主要内容:文学的认识性,文学的倾向性,文学的实践性,文学的情感性,文学的形象性,文学的超越性,文学的间接性,文学的精神性,文学的韵律性。

 第四章  文学的价值和功能

基本要求:文学的价值与功能是文学的社会意义的集中体现,学生需要掌握文学对推动社会发展、提升人的精神素质、满足群众文化需求的重要作用,并由此深化对文学性质及其活动规律的认识。

重点: 文学的多样性价值与主导价值

难点: 文学的功能及文学功能的整体性

主要内容:文学的价值和价值观,文学价值的多样性和主导价值,文学的真善美价值,文学功能的整体性,文学的认识和教育功能,文学的审美和娱乐功能。

第五章  文学创作

基本要求:文学创作是文学活动的重要环节之一,指作家对生活经验进行审美加工而形成艺术形象的过程,学生需要掌握文学的创作过程及创作的心理机制。

重点: 文学创作的过程,文学创作的主体条件和追求。

难点: 文学创作的心理机制。

主要内容:创作动因,艺术构思,语言呈现,艺术直觉,艺术情感,艺术想象,艺术理解,作家与生活体验,思想道德修养与文化艺术修养,创作个性与独创性,创作自由与社会责任。

第六章  文学作品

基本要求:文学作品是作家创作出来供读者欣赏的语言艺术作品,学生需要掌握文学作品的三个层次和不同的体裁类型。

重点: 文学语言的特征,文学作品形象的特征及其理想形态,文学作品的体裁类型。

难点: 文学作品的意蕴层次及层次间的系统性与丰富性。

主要内容:文学语言与日常语言,文学语言的特征,文学形象的特征,文学形象在作品中的体现,文学象征,文学意境,文学典型,意蕴及其构成方式,作品意蕴的层次,意蕴层次的系统性和丰富性,文学体裁概说,文学体裁的主要类型。

第七章  文学接受

基本要求:文学接受是读者对作品阅读理解欣赏的活动,只有通过这最后一环,文学作品才变成审美现实,学生要理解掌握文学接受的再创造的特性和文学经典是如何形成的。

重点: 文学接受的构成,文学接受的过程。

难点: 文学接受的再创造性与文学经典。

主要内容:读者的作用和地位,从潜在的作品到现实的作品,阅读前的素养储备,审美感受,审美评价,文学接受与二度创造,文学接受的差异性与共通性,文学接受与文学经典。

第八章  文学批评

基本要求:文学批评就是在文学阅读的基础上对文学作品及相关现象进行理性分析判断,是文学阅读的总结和升华。学生需要掌握初步的文学批评写作技能。

重点: 文学批评的性质原则和意义,文学批评的类型与方法。

难点: 文学批评的实践

主要内容:文学批评的含义和性质,文学批评的原则与方法,文学批评的意义,文学批评的类型,文学批评的方法,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的互动,文学批评的主体,文学批评的写作。

第九章  文学的历史演变

基本要求:文学活动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探讨文学的发生发展有助于认识文学的历史与现实意义,认识文学对人类文明历史的意义。学生需要掌握文学发生的几种原因和文学发展的规律,并掌握文学发展中形成的不同风格流派和思潮。

重点: 文学发展中的平衡与不平衡,文学发展中的继承与创新,文学风格流派和思潮。

难点: 关于文学产生的几种学说。

主要内容:劳动与文学的发生,语言审美意识与文学的发生,文学的早期形态,文学发展的动力,文学发展中的平衡和不平衡,文学发展中的继承和创新关系,文学风格,文学流派,文学思潮。

第十章  文学活动的当代发展

基本要求:文学活动在当代发生一系列新变化,学生需要了解在消费时代、电子时代、全球化时代文学出现的新特征。

重点: 电子传媒时代的文学发展,全球化语境与文学发展。

难点: 当代的文学生产与文学消费。

主要内容:文学生产与文学消费的时代性,当代文学生产与文学消费的两重性,当代文学生产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电子传媒时代的文学发展,文学与图像文化,文学与网络文化,全球化语境与民族文学的发展,全球化与文学的跨文化交流。

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一)教学组织

课程教学由教研室主任负总责,任课教师负责具体的组织与实施。

基本流程包括:1、依据课程标准制定考试大纲;2、确定教材、制定教学日历、备课等教学准备;3、课程教学;4、辅导答疑;5、课程考核;6、总结反馈。

(二)教学方法

本门课程教学中应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适当安排指导性自习,加强课前、课后的答疑辅导,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使学生通过对文学理论相关知识的理解,树立整体观念,进而总结归纳文学基本性质、文学发展文学创作和文学欣赏接受一些深层次的基本规律。

1.开展课堂讨论式教学法

建议可在部分章节采用以事例为引导的课堂讨论式教学,通过事例引导和教师指导下的课堂讨论、资料查询、自学等方式启发学生分析、讨论有关文学理论问题,学习文学理论知识。这些章节包括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批评等章节的内容。

2.倡导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式

以学生为主体的小组讨论式的方法,强调从提出问题人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去探索并运用理论知识,以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评价建议

(一)教师授课质量评价

建立教师授课质量评价体系,包括学生评价、同行评价和教学管理部门评价等。同行评价和教学管理部门评价指标依据学校教务处和评估处制定的《内江师范学院教师课堂教学评价量表》,学生评价以学校学生质量评价委员会(简称学评委)的调查统计结论为准。

(二)学生课程学业考核

1本门课程是分上下两个学期考核上学期考查,下学期考试。评价依据是本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2考查时间:90分钟,考试时间:120分钟。

3、考试方式:闭卷笔试。

4、试题基本类型及权重

选择题10%20%、判断题515%、填空题1025%、简答题1040%论述1040%

5、题样与目标定位示例

1)选择题(单项选择):(考核学生对知识的识别程度)

例:文学的功能不包括      

A认识功能                  B教育功能

C娱乐功能                  D交流功能

2)填空题(着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例:文学的韵律性是指作家艺术地运用语言使之具有节奏美和             的特性

3)判断题:(着重考查学生对概念的理解程度)

例:文学的起源是由一种因素决定的

4简答题:(着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分析能力)

例:文学创作有哪些心理机制?

   5论述题(着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运用与拓展能力)

例:试述文学接受的创造性。

5成绩构成

以百分制评分,满分为100分。

成绩=平时成绩 + 期末笔试成绩

平时成绩占40%;期末笔试成绩占60%

三、教材选编建议

1、针对目前汉语言文学大类招生,可以选择教材:《文学理论()文学理论编写组编,高教出版社,2009该教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目前被广泛使用

2、积极组织编撰更加适合本校办学特色的《文学理论》教材。

四、课程资源与利用建议

  1图书资源

学校图书馆丰富的馆藏图书将为文学理论的学习提供很好基础

  2、网络资源

文学概论》课程相关网站:

南京大学: http://www.njude.com.cn/jingpin2008/wxgl/kcms-1.htm

北京师范大学:http://www.doc88.com/p-694588967941.html

西北大学:http://jpkc.nwu.edu.cn/wxgl/

华中师范大学:http://www.docin.com/p-241877.html

质量保障建议

1.坚持集体备课制度。集体备课成员由教研室主任、主讲教师、教研室其他教师组成。集体备课的内容包括:讲授内容的基本概念、框架,应突出的重点、教学的难点,以及相关的教学方法。通过集体备课可以发挥集体的智慧,弥补主讲教师的不足,提高教学水平。

2.坚持教学评估制度。分不同时间点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估,作为保障高质量和完成教学任务的手段。

3.青年教师培训制度。按要求参加学校组织的教学培训,合格后参加教学工作;学院针对每位青年教师制定系统的培训计划,指定导师具体负责。

4.有标准化的多媒体教

第五部分  附录

一、使用教材

文学理论》(第1版)文学理论编写组 高教出版社 2009

二、参考资料

1)李泽厚:《美的历程》,文物出版社1979年版。

2)伊格尔顿:《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3)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4)卡勒:《文学理论》,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5)瓦岱:《文学与现代性》,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6)王一川:《语言乌托邦》,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7)王一川:《中国形象诗学》,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

撰写人:曹奎

审核人 :刘云生齐小刚

                                           2017103


版权所有  内江师范学院文学院

地址:四川省内江市东桐路 电话:0832-2340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