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一、文艺学的三个分支及其关系 1、文艺学是研究文学的学科,以文学为对象的学术研究和知识系统。又名文学学。 文艺学包括三个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的分支:文学史、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 a、文学史是以文学的产生、发展、演变的状况以及文学发展的经验和规律为研究对象,意在揭示各个历史时期的经济、政治、思想、伦理、宗教以及审美趣味、审美理想等各种社会文化因素对文学发展、演变的作用和景响;揭示各个历史时期文学发展过程中继承与革新的关系;通过对具体的文学现象的具体分析,评定各个历史时期出现的作家、作品在文学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b、文学批评是以同时代的作家、作品、文学运动、文学思潮为评论对象,从美学的历史的观点,科学地分析具体作家、作品,总结文学创作的经验教训,给以公正评价;通过对作品的思想倾向和艺术特点的具体化分析,帮助读者理解作品,培养读者健康的审美趣味,提高读者的文学鉴赏能力;同时通过文学批评的实践,特别是当代文学批评的实践提出并探索新问题,推动并促进文学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c、文学理论是以人类社会历史的现实的一切文学现象作为研究对象,但它不像文学发展史和文学批评那样去具体地分析和评论作家、作品、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它以美学方法论为总的指导,从理论高度和宏观视野上阐明文学的性质、特点和一般规律。 以上三个分支虽然侧重不同,各具相对的独立性,但彼此间又是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 2、美国当代文艺学家,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中提出了文学四要素的著名观点,他认为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总是由作品、艺术家、世界(自然、生活)、欣赏者等四个要素组成。这四个要素构成了一个流动过程:文学理论所把握的不是这四个要素中孤立的一个要素,而是由四个要素构成的活动过程和整体。 第一,世界所拥有的生活是文学的源泉,但生活本身还不是文学,生活要经过作家的艺术创造,才能变成文学作品,而研究作家艺术创造的过程和规律就形成了创作论。 第二,作家创作出的文学作品是一个层面结构,语言层——形象层——意蕴层是一般作品的最基本的层面;文学界作品多种多样,有抒情、叙事、表意作品等;文学作品有其独特文体风格。研究作品的语言、形象、类型和风格等构成了作品论。 第三,如果把作品作为文本束之高阁,不跟读者见面,那还是死的东西,还不是审美对象,作品一定要经过读者的阅读、鉴赏、批评,即接受,才能变成有血有肉的活的生命体,才能变成审美对象,而研究读者消费、传播、接受的过程和规律,就形成了接受论。 第四,文学作为人类的一种特殊精神活动,不同时代、不同时期、不同群体、不同观点的人们,对它的性质的看法必然不同,这就形成了文学观念论。 第五,人类的文学活动有其来源,同时又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各个时代的文学活动都是不一样的,但它们又相互联系着,而从宏观的角度研究文学活动的发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就形成了文学源流论。 二、《文学概论》课程的性质和特点 1、《文学概论》作为讲授文学理论基本原理及其基本知识的课程,是文学理论的初步。 2、《文学概论》作为文学理论的初步,与文学活动的实践保持着密切的关系: 一方面,文学概论要以文学创作、文学批评实践以及文学发展史的研究提供的生动丰富的材料作为立论的基础; 另一方面,它又是对文学创作、文学批评经验以及文学发展史所提出的一般问题的概括和总结,它可以而且应该对文学创作、文学鉴赏批评活动以及文学发展史的研究活动起到有力的指导和推动作用。 它的出发点和基础只能是各种各样的行动的文学实践,由于文学概论有如此鲜明的实践性,所以它总是随着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等的发展而发展,它永远是生动的、变化的,而不是僵化的、静止的。 3、《文学概论》作为文学理论的基础部分,也包含了多种交叉学科的知识:为了阐明文学的文化意义和文学中的文化问题,必须运用文化学的方法;为了阐明文学的基本原理以及文学中的一切哲学问题,必须运用哲学的方法;为了说明文学与社会生活中各种因素的复杂关系,吸收社会学的知识也是必要的;为了揭示文学创作和接受的奥秘,必须涉及人的感知、情感、想象等心理能力,因而心理学龄前的视角也必不可少。所以《文学概论》是一门文学课程,从一定意义上又具有交叉学科的特点。 4、《文学概论》作为大学中文专业的理论基础课,与中文专业其他文学课,如“文学史”、“文学作品选”、“写作”等构成互渗互补而又互相推进的知识系统,这几门课相辅相成,联系紧密。 三、学习《文学概论》课程的目的要求 (一)准确掌握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 1、准确性——我们面对的文学理论是十分复杂的,我们在学习文学理论过程中,就应该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细心地加以检验和辨别,并在检验和辨别是基础上加以选择,做到存其真理,去其谬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2、系统性——文学理论作为一个学科,有其严密的系统,就其涵盖的范围而言:观念论、作品论、创作论、接受论、源流论。(也是本课程的逻辑线) (二)提高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 第一章 文学观念 第一节 文学观念的嬗变 一、所谓文学观念,就是对文学的看法,是对文学是什么的回答。 (一)文学四要素:世界(生活)--艺术家--作品--读者。 (二)文学活动:在文学四要素间包含了体验,创作,接受三个过程,这才构成了完整的文学活动。所以说,人与对象的建立的诗意关系才是最重要的,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全部展开。 二、历史上五种主要的文学观念 历史上五种主要的文学观念包括:再现说,表现说,实用说,客观说和体验说。 (一)再现说:在文学要素中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认为作品是对世界的摹仿或再现。 (二)表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与作家的关系,认为作品是作家感情的自然流露。 表现说的基本倾向是 (1)文学本质上是诗人。作家内心世界的外化,是情感流动时的创造,是主观感受,体验的产物。 (2)表现说也主张以外部现实作为对象。 (3)诗人可以描写平凡的事物,但要使事物以不平凡的色彩呈现出来。 (三)实用说:在文学四要素关系中,强调作品与被读者所利用职权的关系,实用说认为文学是一种工具或手段。 与中国古代的"教化"或文以载道,和西方的寓教于乐说相似,实用说有消极与积极之分,有的实用说,其目的是保守的,其作用是使文学成麻痹人的精神,阻止人民的反抗,维护现有的秩序或巩固己有的统治的工具。 (四)客观说:在文学四要素中,把作品抬到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的地步,认为作品一旦从作家的笔下诞生之后,就获得了完全客观的性质的独立的身分。它既与原作家不相干,也与读者无涉。它从外界的参照物中孤立出来,本身是一个自足体,出现了所谓客观化走向。 (五)体验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读者对作品的意向性的体验这种关系,强调读者阅读作品时的感受和再创造。 三、文学观念嬗变的原因 (一)文学观念的变化有时代的原因,随时代的改变而改变,包括政治治乱、社会风气、学术倾向等,推动着文学的变化,而文学观念也随文学而改变,社会的变迁,时代的变化发展。社会心理的变化是文学观念更替的根本原因。 (二)文学观念与自身的演变 摹仿--表现--变形--装饰这一文学发展趋势。展现了文学自身演变的规律。 欧洲文学演变:18、19世纪的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内容超越形式,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从表现过渡到装饰,形形色色的以反传统,重形式为特征的现代派文学。 四、文学的界说 (一)文学的定义:文学作为一种人类的文化形式,它是具有社会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凝聚着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情感交流的语言艺术。 (二)文学定义所包含的五个命题 (1)文学是一种文化样式,是"视界融合"的结果。 (2)从社会结构的角度看,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 (3)从作家的角度看,文学是作家个体体验的凝聚。 (4)从读者角度看,文学是作者与读者情感沟通的渠道。 (5)从作品角度看,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艺术分为表演艺术,如:音乐舞蹈、造型艺术,如:雕刻绘画,综合艺术如:电影戏剧,语言艺术指以语方为材料来塑造艺术形象的艺术。 第二节 文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形态 一、文化概念以及文学的意义 (一)文化要领主要有广义。狭义和符号学义三种 1、广义的文化概念:它包括三个层面。即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此文化概念就是指整个社会生活,可以说是无所不包的。 2、狭义的文化概念:文化是个人的素养及其程度。即包括个人受教育的程度,知识的多少,涵养的有无等。 3、符号论的文化概念:文化是人类符号思维的符号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及其意义的总和。这个观点是由德国的现代哲学家卡西乐提出的。他认为公式是这样的:人--运用符号--创造文化。 (二)文学的文化意义 文学的文化意义至少有以下四点: 一、揭示人的生存境遇和状况,文学在揭露这种文化的非人性和反人性的性质,那么这里就具有了对人的精神关怀的价值。如鲁迅的祝福的文化意义是揭露了腐朽的封建文化,不适宜于中国普通人的生存,从而呼唤一种适宜于普通中国人生存的新的文化。 二、叩问人的生存意义:人的生存意义也是精神文化中一些基本的观念。 三、沟通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 文化的群体性是十分突出的。文化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一个群体,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共同体在长期的历史中形成的共同遵守的思想行为和准则。 四、憧憬人类的未来:文学诗意地表现了人的愿望,理想,展现了一个充满人性的未来,而获得了文化意义。 文学是文化的意义的载体 不论任何时代的任何民族的文学作品,它作为文学符号总是负载着文化意义。 如何发现文学所负载的文化意义呢?把文学阅读分为"品质阅读"与"价值阅读"。 1、品质阅读:是指"试图尽可能通过阅读把握到作品的肌质,表示首先注意到语言中各种要素,重音和非重音、重复和省略、意象和含混等。然后由此向人物、事件、情节和主题运动"这是就西语而论,若论汉语文学中的"品质阅读,则可以说首先关注文本中的用字,比兴、押韵、平仄、对仗和用事等,再进一步的关注到情景人物和情节,因此品质阅读只属于语言的审美的范畴内的。 2、价值阅读:表示阅读者谋略尽可能敏锐和准确地描述出他在作品中所发现的价值,价值阅读就是发现文学所负载的文化意义的基本途径。 三、文学与其他文化形态的互动关系 (一)文学与科学文化:文学的中心总是首先是:1、人的感受、情感愿望和理想、科学的中心问题是自然世界,这是它们的不同点。但同时又有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促进的关系,包括文学在内的艺术文化与科学文化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无法绝然分割的,它们在塑造人的素质这个根本点上是相通的。 (二)文学与历史文化:文学重虚构、重情感、重诗意、历史重真实,重事实、重理智、但他们都可以达到对事物的普遍性的揭示。历史中有文学,文学中有历史,它们有两种文化各有的个性和特点,但它们又是相通的,而且具有互动关系,历史为文学提供创作题材,为文学开辟了重要方面,丰富了文学的世界,文学反过来丰富历史,历史书中缺少的细节和情感都可以在文学中寻找到。 (三)文学与其他艺术文化:文学。绘画。音乐是艺术文化中最古老的第三种。绘画是视觉艺术,音乐是听觉艺术,而文学是语言艺术。但它们是具有共同性的。如希腊西蒙斯底说的"画是无声诗,诗是有声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艺术文化在追求诗意描绘形象。传达情感和动人心魄这几点上是大体相同相通的。而且互动的。 第三节 文学是一种审美意义形态 一、 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一) 文学源于生活: 恩格斯认为"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第一,之所以说社会生活是文学艺术的唯一源泉,这是因为除了社会生活这个源泉之外,再不可能有第二个源泉了,这是因为除了社会生活这个源泉之外,再不可能有第二个源泉了。 第二,之所以说社会生活是文学艺术的唯一源泉,这是因为文学作品中的一切因素都来自于生活。 (二)文学改造生活;社会生活必须经过作家的艺术改造才能转化成为文学。文学对生活的反映不是消极的被动的摹写,而是积极的能动的感悟。我们说文学是一种意识形态,就是说社会生活本来是自然形态,经过作家的艺术改造,变为观念形态的东西。文学已经不是物质形式,它是意识形态。 二。文学是人的一种审美 (一)审美的含义及其实现的条件,审美需要如下四个层面: 1、主体心理层 2、客观对象层 3、心理时空层 4、历史文化层 所谓审美是指心理处于活跃状态下的主体在特定的心境。时空中,在有历史文化渗透的条件下,对于客观物体的观照,感悟,判断。主体的动动作是审美的动力。审美的"审"即观照感悟--判断,是作为主体的人的信息的接受,储存与加工。 审美的"美"是指现实事物或文学中所呈现的事物,是审的对象,没有对象审美活动无法实现。 审美作为一种活动必须有特定的心理时空的关系组合。 (二)文学审美活动的特点: 1、文学审美活动具有广阔的包容性。 2、文学审美活动具有思想深刻性。 (1)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一切事实和思想的外衣。它能涉及生活的广阔度是任何小说也无法达到的。文学如果不是借助语言,就不可能如此宽广如此细致地反映生活。文学这一特点充分地映现在文学审美活动上面。审美可以融化生活的一切内容,所以文学的审美最具广阔性。 (2)、文学作为语言艺术,它所蕴含的思想往往比其他艺术更深刻。文学是所有艺术中最富思想性的艺术,甚至可以直接称为思想的艺术,它除了给我们的情绪以感染之外,还能给我们一些大量的。强烈的。深刻的。理性的认识。文学审美活动中必然要追问这句话。这个形象有何意味,这个悲剧是怎样酿成的,那个卑下的人物与社会关系等等。正是这种审美情趣追问和随后的审美判断使思想的深刻性得到充分的体现。 三、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 (一)审美意识形态的独立性 上层建筑分为两类:一类是社会政治制度等,一类是社会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只有在具体的表现中--作为哲学的意识形态。政治意识形态。法治意识形态。道德意识形态,才会现实地存在。文学艺术作为审美意识形态,是意识形态中的一个具体种类,它与其他意识形态有联系,地位也是平等的。 (二)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的内涵 1、从性质上看,有集团倾向性又有人类共通性。 2、从主体把握对象上看,是认识又是情感。 3、从目的功能上看,是无功利性又是有功利性的。 4、从文学反映生活的形式看,须假定性又须真实性。 作家作为社会的人,其创作出来的作品一定具有群体或者集团倾向性,但也不仅束缚于此,同时作家作为人,必然会有人与人之间的共通性,从而在作品中表现出人类普遍的共通的情感和愿望,也就超越一定的集团或群体的倾向性。 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无疑饮食了对社会的认知,这就决定了文学有认知的因素。而文学作品的情致是认知与情感结合的形态。一方面是个体的心情,是具感性的,是会感动人的,另外一方面才是价值和理性,可以作为认知,这两个方面完全结合在一起,不可分离。 文学作为审美意识的又一表现就是它不以功得为目的,但又有功利性。文学的直接的无功利性正是为了实现间接的有功利性。 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和科学意识不同。所谓文学的假定性是指文学虚拟的性质。所以文学的真实性是在假定性中透露出来的。可以说是"假中求真"。一方面,它是假定的,它不是生活本身,纯粹子虚乌有,另一方面,它又来自生活,使人联想到生活感到比真的还真。文学作品中所显示的审美意识就是这种假定与真实的统一体。 艺术真实性是指文学伤口中艺术形象合情合理的性质。合理,也就是艺术形象符合生活发展的逻辑。合情是指作品表现出人们真切的感受,真挚的感情的真诚的意向。 第四节 文学是作家体验的凝结 一、经验、体验与文学 (一)经验与体验 个人的见闻和经历及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统称为经验。若在经历中见出深刻的意义和诗意的情感,这种经验就成为一种体验了。体验是经验中见深义。诗意和个性色彩的那一种形态。经验一般是一种前科学的认识,它指向真理的世界。而体验是一种价值性的认识和领悟,指向的是价值的世界。总的来说,经验和体验是密切联系的。经验是体验的基础,体验是经验意义和诗意的发现与升华。 (二)体验与文学 作家的体验有哪些特性呢"1、情感的诗意化2、意义的深刻化。3、感受的个性化。 1、由于体验指向人的生命,以生命为根基,因此它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情感是体验的快感。 2、体验另外一方面具有直观性(感觉的形象的),另一方面又有超越性。体验的超越就是超越具体的情感和形象,生成深刻的意义世界。 作家在体验中含有一个"反刍"的阶段,"反刍"就是主体对体验的再体验。作家是跳出去,与自己原有的,带有功利性的经验保持距离,再次感觉自己的感觉,感受自己的感受。或者说是把先前自己的感觉,感受拿出来"反刍"再度体验。 艺术的启示,也就是在换了一个视角之后,重新审视自己的体验,以便看到通常未注意的方面,即事物的深义和诗意方面。 3、个性化是艺术独创性的标志。 二、体验在文学活动中的美学功能 (一)体验使艺术形象具有生气勃勃的活力。 作家有时会作一个旁观者作外部的观察和描写,做到物我同一,这样作家对描写的对象就有了极为真切的理解,简直就像理解自己一样理解对象,那么作家笔下的艺术形象自然生气勃勃,像活的一样。 (二)体验使艺术形象具有诗意的超越 体验时的超越有好几层:第一层意思是获得对象本身的超越。作家的描写,不受对象本身物理性的束缚,而能见出事物的物理性以外的东西。 第二层意思是获得"童心",对传统的陈规旧习和既定成现实超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