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中叶常州文坛别具风采,享誉海内的“毗陵诗派”、“阳湖文派”、“常州词派”、“常州学派”等派别,均盛于或成于此际,是中名家辈出,英才如林,故龚自珍云“天下名士有部落,东南无与常匹俦”(《常州高材篇送丁若士履恒》,见龚自珍《定盦全集·定盦文集》古今体诗下卷《破戒草之余》),管世铭正为其中之一。
管世铭(1738-1798),字缄若,号韫山,江苏武进人。乾隆三十九年(1774)举人,乾隆四十三年(1778)进士,授户部主事。充军机章京。擢御史,在台垣负直声,“大学士阿桂尤善之,倚如左右手。时和珅用事,世铭忧愤,与同官论前代辅臣贤否,语讥切无所避”(《清史稿》列传一百四十三)。管世铭以制举有名当世,而其诗实出制举文之上,“尤邃于诗,诗不苟作,作必言之有物,声情沉郁,寄托深远,所谓畅怀舒愤,塞违从正者,实能寝馈唐贤。”(赵怀玉《亦有生斋集》文卷二)辑有《读雪山房唐诗三十四卷》。著有《韫山堂文集》八卷《诗集》十六卷、《韫山堂时文三集》等传世。
关于管世铭,学界已有一定关注,现有研究成果主要涉及其制举文、诗文创作、唐诗学及其家族文学等,研究角度较为单一,系统性、全面性研究尚嫌不足,作为制艺家、唐诗学家、诗文家,管世铭研究尚有较大开掘空间。首先,对于其存世文献整理便是当务之急。令人欣慰的是,马振君、孙景莲两位先生点校的《管世铭集》出版面世,此为研究的深入开展奠定了良好的文献基础。
《管世铭集》体现了扎实的文献功夫。本书主体包含十六卷诗、八卷文、八卷制艺。繁重的校点工作最见校点者功力,尤其是制艺之文,为管世铭心力所系,“管侍御以制艺雄一代。其《韫山堂稿》百年以来,几于家弦户诵。士束发受书,无不知有管韫山者”(李孟符《春冰室野乘》,《民国笔记小说大观》第一辑,山西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37页)。而百年来制艺之文俗称“八股”,时遭摒弃,鲜有“同情之理解”,对此进行校点,难度可想而知,马君迎难而上,有功学林,此见一斑。
将制艺之文与诗文合于一书,亦见出校点者融通的学术视野。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时日愈久,研究者与对象之间的距离则愈近,尽管研究当秉持客观立场,但中国古代文学本身具有强大吸附力,研究者往往受其熏染、潜移默化。而清代常州学术一大特点即为融通,学派、文派、词派并立一时,堪为明证。且个中文人、学者皆一身多任,管世铭亦为其中一典型代表,其诗文之成就,当时已享盛誉;又深于经术,为制艺名家;且评选唐诗,序其原委,著为凡例,称之为唐诗学家亦不为过也。马君寝馈其中,擩染积渐,孜孜以求,乃有斯成,亦自然之理。
《管世铭集》且附有“常州华渡管氏世系”、“人名索引”,查索便捷,而马君所费功夫则又添若干,而此举纯为他人作嫁衣,可敬可叹!
马君大名曾从许隽超先生处有所耳闻,今岁仲春于济南幸得一见,相貌清癯,有忠厚之气;从游几日,见其言谈举止,今人而有古风,其学问可以想见也。据马君言是书为“常州管氏合集”第一本,丛书拟出六本,届时可将常州管氏资料搜罗殆尽。此为管氏之幸,亦为常地之幸、学林之幸!余翘首以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