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江市翔龙山龙池石刻文献释考
来源:文学院   作者:编辑:陈怡君   点击数:   日期:2018-05-13   字体:【

陈镜西、马瑞、曾世晔撰  指导教师:马振君

(四川  内江师范学院  文学院  641100

  要:翔龙山龙池石刻是内江市现存石刻文献中最为集中、完整的,其写刻时代多为清末民初,主体为当地文士乡绅,体裁多为诗歌,内容以纪游抒慨为主。由于人为与自然的破坏,有些文字已经难以辨识,仅有的研究资料虽可参考,但其中识读的讹误亦复不少,因此纠谬还真非常重要。关于写刻主体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认识石刻文献的内容与价值,有助于认识当时的历史与文化。翔龙山石刻是我国石刻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整理与研究,是对地方文献研究工作的贡献。

关键词:内江;翔龙山;龙池;石刻文献;释考

学术界对于翔龙山石刻的研究兴趣主要集中在造像的研究[1],对摩崖石刻文献的研究尚少。目前所知仅有白马、宗承的《翔龙山曾庆昌题壁及唱和诸作》一文(后简称“白文”)[1],此文仅对曾诗及其和作作了释读和简单的考订和说明,对于了解石刻的内容和相关历史有一定的帮助。但是释读文字有一些讹误,需要加以订正;同时受题目所限未将有字石刻全部释读,加之一些考证失之过简,同样需要加以补充和研究。

一、石刻文献释考

翔龙山有字石刻绝大部分集中在山腰的龙池旁,能辨认者大大小小共十三处,现依自左至右,自上而下的顺序一一揭之如下(为保存文字原貌,释文采用繁体,文字尽量忠实原文):

(一)僧法显题名刻石。


石刻内容:滌塵心。

題款:□□□□資聖蘭若敬頌法顯。

此刻位于龙池左外侧。主体刻辞为隶书,虽有残损,尚可辨认。唯题款残泐太甚,时间已不可见,依稀可辨出“蘭若”“頌法顯”五字,馀则据上下文及残画推测得出者。

 

(二)池名石刻。


石刻内容:龍池。

左上題款:[民国]十一年。

右下题款:中江陳襄□。

此刻位于龙池左角。榜书楷体大字,浑厚圆润,气势非凡。题款中“襄”下之字漫漶难识,据文意,盖为“题”字。

(三)篆书“寿”字。


石刻内容:壽。

左上題款:民國十一年(1922)仲春。

右下落款:怪騃。下鐫印章文字亦为“怪騃”。

此刻位於龍池正面正中。“壽”字篆体,实为篆体的简写体,近似丰姞敦“”的写法。“怪騃”当为书丹者的号,“騃”当读若“呆”。

(四)侬易朝题诗。


石刻内容:兹山非云高,道[]殊不[]。摩巖索真源,便當不住腳。

题款:昌州羨儂氏易朝書題并書。

此刻位于“寿”字正下方。隶书,字体敦朴厚重,雍容典雅。昌州即重庆市永川市,侬易朝不详。

(五)李澎《资圣寺题壁诗》。

2

石刻内容:鑒開峭壁渾天成,殿閣横空曉霧撐。石上藤蘿同佛懶,簷前風月似僧清。浮雲宦味秋羅薄,逝水年華錦瑟更。怪底當時彭澤宰,飄然歸公樂躬耕。

题款:資圣寺題壁□□李澎。

此刻位于“寿”字右侧,龙池右角上方。字体隶书。题款“李”字上方当是作者籍贯,惜残损难辨,故标缺文。李澎资料待考。

(六)坦皆尧题名刻石。





题刻内容:於知水仁山中悟我,則傅岩野外有人。

题款:壬戌春月資中美江釣叟坦皆堯道周題

此刻位于龙池右上角,与侬易朝刻石并列。颜体行楷。坦皆尧盖字道周,其事迹待考。

(七)田一夔榜書大字石刻。


石刻内容:漱石枕流。

左上题款:[民国]十一年秋。

右下题款:[]事田一夔書。

此刻位于龙池右侧空地正对的石壁最上方。大字榜书,行书字体。其中左上题款“民国”二字不可读,右下题款“知”字不可见。田一夔,于1922年川军第二军长杨森在1028日破除防区制时,被任命为内江知事,到任时间为1922728日,离任时间为次年的115[2]。生平资料待考。

(八)曾庆昌《壬戌仲夏游资圣寺题崖》诗刻。


石刻内容:壬戌仲夏遊資聖寺題崖

一徑通幽長綠苔,琳宮勝地倚崖開。山橫翠岫蒸佳氣,溪護青疇隔俗埃。蘭若固宜環竹樹,桃源何必叠樓台。不談世事談風月,搃有高人載酒來。

淵明甲子是何年,塵海勞勞暫息肩。莫謂世無乾淨土,只疑身在摩天。當前好景憑人賞,從古名山藉佛傳。此地結廬能避俗,問誰招隱賦長篇?

题款:曾慶昌倣文撰。

此刻位于田一夔刻石下方。行草书。白文将第二首颔联出句“谓”误释为“信”,按“信”的草书字形为“”,与“谓”的草书字形“”相近,此为形近而讹。

曾庆昌,字仿文,号竹林老人,内江县梁门镇人。清光绪十九年(1893)恩科举人[3]P72,后任内江县参议长,与彭泰士一同编纂《内江县志》。1906年时掌管内江书院,民初任教于内江中学堂,此后多年仍执教于内江县。曾庆昌在任参议长期间曾多次主持修纂地方志,1905年与人续修《邑志》;1914年与人共修《增续内江县志》;1925年再修《内江县志》。

曾庆昌学识渊博,蜚声学坛,人称“曾老夫子”,一生勤于著述。可考者有:《经掇》、《史掇》、《子掇》各四卷;《集掇》二卷;《汲冢逸书增注》、《曾子集注埔释》四卷,《曾子集语》、《故尚书非伪辩》四卷,《曾子世家》、《曾子年谱》各一卷;《穆天子传增注》、《平定教逆月表》、《教逆始末列传》、《鉴前确记》、《史记引右违异录》、《农家要略》、《竹谷诗》各集十卷。[4]

壬戌仲夏,即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五月,曾庆昌与友人同游资圣寺。当时正值四川军阀割据,内江多遭战乱扰攘之时,曾公登临送目,大发感慨,遂题此诗于崖壁。

(九)陈鸣鸾《壬戌十有二月游翔龙山感作》


石刻内容:已分翔龍没蘚苔,雲堂霽意見重開。運如东海桑旋变,明到南華鏡不埃。從識河山真泡影,欲求乾淨在靈臺。寸隂尺壁君須寶,莫漫逡巡過去來。

中原鼙鼓响年年,又遇澄清忍息肩?眼底塵沙應有劫,角端蠻觸久無天。英雄甘受千夫指,我佛惟教一鉢傳。猶是溪山感今夕,牧歌何處答新篇!

题款:?牧歌来?壬戌冬十有二月遊翔龍山感懷次同里曾仿文前辈題崕韻,里人陳鳴鸞□□。(“?”號代表所脱字数不能确定者,“□”代表一个字)

此刻位于曾刻下方。书法《张黑女墓志》。其中第一首首联对句“霽”字白文误识作“寄”,细查上部为“雨”字无疑,左下角为“丿”,右下为“丨”,且“霽”与上面的“雲”相对,故以作“霁”为是。

作者陈鸣鸾,又名步鸾,亦近代江城书画前辈名家。[1]

(十)邱特澄《丙寅春同友人游此读仿文先生题壁慨然有感因步其韵》诗刻。


石刻内容:丙寅春同友人遊此,讀仿文先生題壁七律,慨然有感,因步其韵。

岩生蘭薈石生薹,徑曲花深境別開。且住山亭消世慮,莫將心境染塵埃。一泓清影澄溪水,千載高風志釣臺。前輩雄才成底事,不妨趺坐學如來。

關心鄉國話華年,世事茫茫枉費肩。説到功名身外物,澆平磈磊鏡中天。談深也覺同禪定,景好都宜藉畫傳。更上樓頭思覓句,夕陽笳鼓數詩篇。”

题款:柳湾漁人永培題。書鐫男禮昂。

此刻位于陈鸣鸾诗刻正下方。行楷书。大部分漫漶难识,幸有白文参照,否则难以成句。诗题中“韵”字,白文识作“意”。第一首尾联对句“趺”字白文误为“跌”,盖排版致误。第二首颔联对句“磈”字,白文误识为“硯”,“磈”为“块”的异体,浇块磊为常用词组,而“硯垒”不词。颈联出句“谈深也”三字,白文误识为“情流深”,“情流深”与“景好都”不对,且观石刻字痕,除“深”字不清晰外,馀则可识。

丙寅春,即民国十五年(1926)。书镌者男礼昂,为邱特澄先生之子辈,即邱裕昌之别名,故亦应为邱裕昌所刻。

邱特澄,字永培,11岁时与内江“丹青世家”梅家结缘,后拜川内著名山水画家杨春梯为师,与同时代画家张善子、刘采臣、陈石渔金兰结义。青年时期曾在“沱中”教书,中年创办“内江县东乡第一小学”——田家小学(现范长江小学),后又进城创办“敦睦小学”。其间培养了范长江、尧文藻等一大批载入内江史志的人物。[1]

(十一)王策之《癸亥游城南资圣寺和倣文孝廉题崖原韵》


石刻内容:癸亥避匪城南遊資圣寺,和倣文孝?題崖原韻

拄杖尋幽屐印苔,石門擎柱倚天開。園亭落落誰為主,身世勞勞盡逐埃。一院有花聊酌酒,四方多難强登臺。胷中塊磊難澆去,且學劉伶挈榼來。

壺中日月不知年,短短繚垣祗及肩。孰憶龍翔千佛地,別開鷲嶺一重天。山留好景深?雅,詩到名家沒亦傳。讀罷新詞多感慨,敢誇三絶韋篇!

题款:丁卯漁村飛鳧翁鐫壁。

此刻位于右侧正对龙池的石壁左侧。楷书为主,兼有行书。第二首颈联出句“”字,白文识作“偏”。按“”为“徧”异体,此盖镌者误刻“偏”为“”。

王策之,内江人,住小河口高崇山下,家有“望崇楼”。和诗作于民国十二年(1923),于民国十六年(1927)始镌诸壁,镌壁署名为“渔村飞凫翁”。[1]

(十二)邱裕昌《丁卯春初偕同来此奉和仿文先生韵》诗刻。


石刻内容:丁卯春初偕同來此,奉和倣文先生韻。

曲徑芳暉暖碧苔,閑雲暗度石门開。可堪翠映千章樹,未許红飛半點埃。一帶江城横遠岫,四時風雨會高?。山僧更喜親農事,旦夕牛羊自下來。

好是相逢盡少年,放懷吟嘯撫吟肩。河山自古悲秦亂,世態扵今想葛天。佛刹肯随沧海變,英雄忍使姓名傳!重门春锁靈巖险,題壁新诗又幾篇。

題款:洽言邱裕昌。印文:洽言。

此刻位於王策之诗刻之右。字为行楷。首联对句首字“相”字,白文误识作“杈”,“相”字的草书字形为“”,与刻石文字相较,作“相”为是。

邱裕昌,字洽言,四川内江人,邱特澄长子。幼承家学,在绘画书法上颇有造诣。1913年至1953年间任广汉县立中学校长,1940年兼任内江国民党书记长,在县政学界亦属知名。[1]

和诗题刻于民国十六年(1927)春初,是邱裕昌偕友共游资圣寺时见曾庆昌题壁诗,遂慨然步韵而作。观此诗与上诗题款皆是丁卯,故可推测所偕之友人盖王策之及下文之曾省三。

(十三)曾省三《合仿文先生原韵》


石刻内容:合倣文先生原韻

石壁千年滿翠苔,白雲無主亂花開。高人幾輩欣聯韻,古佛依然不著埃。勝地原堪圖畫本,名山誰許筑書?。斜陽回首駒光逝,容易登臨百感來。

佛寺巋然不計年,江城遥望與平肩。河山好付才人筆,家國難忘杞子天。詩酒近來情更遠,文章幾箇老能傳。園林疏散亭?古,愧靈光賦一篇。

題款:丁卯春後曾題。印文:省三。

此刻位于邱裕昌诗刻之下。隶书。白文未收。曾省三盖亦曾庆昌族人,待考。

 

 

 

二、翔龙山龙池石刻文献的价值

翔龙山龙池石刻文献虽不多,但相对集中,极具研究价值。

(一)历史文献价值。

很多石刻文献都有重要的历史文献价值,或对历史直接印证、补充,或通过文学形式间接呈现反映历史。翔龙山石刻文献即表现了后一价值。

清末民初一直到“七七事变”,时局动荡,当时的四川更是号称“军阀林立,兵匪如毛”,被很多人视为“异域”。龙池石刻产生的时间多在民国十一年(1922)至民国十六年(1927)之间,正是在这一动荡的时间段。据可辨别的题款,最早的诗刻当是曾庆昌的《壬戌仲夏游资圣寺题崖》。曾氏曾参与过光绪二十一年(1895)的“公车上书”,可见他是一位思想开明,极具爱国忠君情怀的儒者。但他曾取得功名的大清灭亡了,新的中华民国又无法顾及四川的军政,他虽然任县议事长,却于时局无能为力。在他的诗中云“不谈世事谈风月,楼有高人载酒来”、“尘海劳劳暂息肩”等句可以看出他此时的心境——迷茫感慨,游寺只能暂得一时清净而已。这种对时事的感慨到了陈鸣鸾的诗中就变成了讥讽和愤慨“从识河山真泡影,欲求干净在灵台”,山河破碎,希望渺茫,只有在佛家圣地才能得到些许安慰吧?“中原鼙鼓响年年,又遇澄清忍息肩?眼底尘沙应有劫,角端蛮触久无天。英雄甘受千夫指,我佛惟教一钵传。犹是溪山感今夕,牧歌何处答新篇。”这首诗前四句写尽当时军阀不思为国,只顾追求蝇头微利、蜗角虚名,致使中国大地一片硝烟,战火连绵。有哪个英雄人物能特立独行,创建一番使中国和平安定的伟业呢?作者又想到乡贤赵贞吉的“一生何处牧歌来,万户千门此处开。识得此中真实意。不知那地有安排”一诗,不由生出今夕巨变、沧海桑田之感。“牧歌何处答新篇”抒发的正是没有什么地方再有牧歌声声的悲哀与愤慨。它如“一院有花聊酌酒,四方多难强登台”,颇有诗圣杜甫的沉郁顿挫之风。再如“且住山亭消世虑,莫将心境惹尘埃”、“前辈雄才成底事,不妨趺坐学如来”、“关心乡国话华年,世事茫茫枉费肩”等呈现的则是与曾庆昌一样的悲凉,思想却更显消极。其中“涤我尘心”固然是出世之想,即便是大大的篆体“寿”字,也使人联想到动乱时代人们对长生的祈望与渴求大概也是奢望。

这些文献从一个侧面间接反映了那个时代在士人心中深镌的印痕,具有一定的历史文献价值,其中还有很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

(二)艺术价值。

翔龙山龙池石刻,其诗之作者多为当地文人与乡绅,还有行政官员,同时他们也是书丹人,传统文人(其中还有专门的书画家)的艺术底韵决定了石刻文字的书法水平。

龙池石刻的字体集篆、隶、楷、草于一壁,字体多样,风格迥异,但总体来说以隶书和行楷书为主。

篆书为龙池正上方的“寿”字,为阳文,如前文所述,此字字型与丰姞簋的字形相近,可见书写者在金文方面应该是有研究的。字结体匀称,笔画舒朗自然,颇具古风。

隶书如侬易朝书五言诗,以汉《史晨碑》为主要风格,又有篆书笔意。李澎《资圣寺题壁》多师《礼器碑》笔法。

行楷如坦皆尧的对联石刻,取颜体结体之法,加以行书笔法,既有颜体的大气凝重,又不失行书的灵动活泼。值得一提的是曾庆昌的行草诗刻,其书取法二王,隽逸而不失沉雄,行笔大气洒脱,布局错落有致,具有很高的水平。

以上略略点评,虽不一定准确,但也可见这批文献是值得书法界挖掘探究的。

结语

在现有的研究条件下,我们选取翔龙山石刻的一部分——龙池石刻——加以研究,经过实地考察,多方搜集、查考文献,试着对翔龙山龙池石刻进行了释读和考证。在前辈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再加上我们的努力,应该说在文字释读方面更接近准确,在对人物及相关史实的考察方面也更翔实了一些。但限于史料的缺乏,还有很多人物的资料未找到,这是本文的缺陷,也是以后需要加以关注和改进之处。

翔龙山龙池石刻文献只是翔龙山石刻的主要部分,而翔龙山石刻也只是内江现存石刻文献的组成部分,再进一步言之,内江石刻文献是四川省石刻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四川省的石刻文献无疑在全国范围内也是非常重要的。作为四川人,有义务、有必要投入到对乡邦文献的搜集整理和研究工作中去。相信随着这些文献的搜集汇总,一定会开创地方历史与文化研究的新局面。

 

注释:

①翔龙山位于四川省内江市市中区。198211月,山上的摩崖石刻被发现,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后成为四川省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成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参考文献:

[1]白马,宗承.翔龙山曾庆昌题壁及唱和诸作[J].内江县志编纂委员会,政协内江县委员会.内江县文史资料.1984923-25.

[2]四川省内江市东兴区志编纂委员会.内江县志[M].成都:巴蜀书社,1994.

[3]易元明修,朱寿朋、伍应奎纂.内江县志[M].石印本.内江:内江县志局,1945(民国三十四年).

[4]洪庐.乡学林著述(书目)钩沉(下)[J].内江县志编纂委员会,政协内江县委员会.内江县文史资料.1984829.



版权所有  内江师范学院文学院

地址:四川省内江市东桐路 电话:0832-2340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