翔龙山上的文献学课
来源:文学院   作者:编辑:曾晓芸   点击数:   日期:2018-06-12   字体:【
 

近日,马振君老师将他的古典文献学课堂搬到了内江市中区的翔龙山上,让同学们身临其境,在满山的摩崖石刻和造像前感受中国历史文化的厚重,用他们所学的文献学知识识读石刻文字,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学以致用。课后,同学们分别从知行合一、学文献学的意义、加强文物保护、石刻造像精美、书法字体多样苍劲优美、石刻者的工匠精神、愉悦山水等多个不同角度抒发感想,并一致表示希望这样的实践课多一些。

(后附本次实践课两个班共108名同学的课后感想。)

16.1

李瑞福            游翔龙山记

戊戌之夏,幸得与教授文献学之马先生共游翔龙山。尚未出游之时,有恐天公不作美者,问之与师曰:若雨至,则若何也?先生慨然道:“雨中游翔龙,亦一佳话也。”然出游之时,惠风和畅,气象宜人。

巴蜀之地,胜景繁多,翔龙山并非名胜之地,却也别致。上有石刻,历史久远,多为佛像,虽已遭风侵日曝,亦能窥见其做工之精良。有一龙池,深浅不可见,其水极黑。本无可赏之处,幸有鱼数尾,徒添几许生机。四周壁上,有文人墨客题诗于其上,文字苍劲,观之使人肃然起敬。每至一处,师均与众生讲授,或言其历史,或释其文意。真乃获益匪浅,受教良多也。

马颖                   记翔龙山半日游

今天的文献学的这门儿课,有幸在马老师的带领下去了我们内江市东兴区的翔龙山,考察了我们的传统文化~摩崖石刻。似乎我们的授课方式改变了,同学们也对这堂课非常感兴趣,我们寝室一大早就起床了,一行六人浩浩荡荡地出发了,虽然说在上课的时候,一部分的同学没有太注意纪律,但是大部分同学还是很遵守纪律的。

整个过程还是非常好的,同学们都在认真的听马老师讲课,还拍了很多有意义的照片,这是一次让人铭记的一堂课,慢慢地也让我喜欢了石刻,为古人的匠人精神称赞、叹服,我也希望马老师多带我们上一些这样的课。

马老师,我真的好尊敬你、佩服你,为你的认真、负责、坚持而感动,你是一位好老师,以后的我也要像你一样当一名好老师,向你看齐,为你点赞,谢谢你教我们班。

201864日晚上825

   秦慧翔龙山一行让我们不禁感概万千,把理论课变为实践课,不仅增加了授课的趣味性,也让我们在实践中亲身经历,亲身体会。从摩崖山石刻进入翔龙山,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尊巨大的佛像,周围遍布着密密麻麻的小佛像,形状不一,姿态万千,从天然原石上进行如此大工程的雕刻,且历经千年风雨而依旧屹立,每一个雕塑都是费尽心血,可谓是巧夺天工。往上走一点有一个龙池,一块巨大的岩石上雕刻着各种各样精致美观的文字,刻有小篆”“隶书”“行楷等字体,虽然已有些模糊,但依旧保存完整,书法方正整齐,遒劲有力,具有深刻而又丰富的文化底蕴。在老师的讲解中我们了解到,当时安岳资阳等地佛教盛行,内江处在中心也颇受其影响,如此也就可以解释为何先人耗费巨大的精力来造就这样一个圣地。但是作为文化遗址这里却没有被好好的保护起来,已经有些石刻受到了损坏,让人也不禁觉得有些遗憾,目前中国像翔龙山这样具有文化价值却尚未受到很好保护的文化遗址还有很多,这种文化一旦受到损坏便很难再复原了。因此如何保护这些难以保存的文化,也是一件任重道远的事。

胡林伶                翔龙山小记

清晨,山间小道,有长者及友人相伴,一同前往翔龙山。从未想过会去仔细品鉴石刻碑帖,感受唐人文化的气息。不禁用手摸了摸石刻,心想如此绝妙的诗文汉字,在经历风霜后,显得别有滋味。

很感谢这次的出游,让我以一种对文化的探究的心境去欣赏,让我对以后的出游多了一种更有意义的探索。希望以后的自己,除了在参观游玩,能多一分留意。

王瑞         游翔龙山摩崖石刻记

初来内江就听说翔龙山摩崖石刻了,早想抽个周末约三五好友,去观摩观摩,但一直苦于没有机会。很幸运能遇到一个学问渊博,不拘课堂的老师来教我们文献学,能够突破课堂教学,带我们去翔龙山考察研究摩崖石刻。由于时间误差,虽然没能及时到达,但好在与老师、同学们会合。

登上阶梯,看到一处处石刻,真的让我很是震惊,语言的形容甚至都不足以表达这种惊喜和震撼。我无法想象,在古代能有如此细腻的工艺,在岩石上凿刻出人像和字,那样细腻的雕刻,能够不仅是把字和文章刻上去,还能够把毛笔书法的笔锋和柔软刻画上去。这是现代人,或者说让我是没办法想象的。看着岩石上的各种字体的石刻,我想这不仅仅是一种文化的展示,更是一种艺术的呈现。现在人们说大国工匠,是一种多么多么难得的品质,诚然,这的确是一种对卓越的追求和坚持。但是,看着摩崖石刻,仿佛能够穿越千百年,看到古代,石刻匠人们,对工艺完美的雕琢和坚持,我想,在古代,人们对大国工匠的精神,是赋于内而显于作品的。

此次游学考察,让我收获颇丰,希望还有这样的机会来让我们学习,掌握深厚的文化知识和提高艺术品味。

李任霞     游翔龙山摩崖造像及石刻有感       ——不虚此行的文献学实践课

第一次上专业课是不在学校内的,头一天晚上我们寝室就兴奋的聊天到半夜,第二天早早的起床收拾好后乘车抵达了目的地,我们全班一起游览,欢笑声与讨论声交杂,老师一边给我们讲课,一边当起了导游。我觉得真是不虚此行!

这样的实践课学到的知识远远比书本上的知识更广,因为实践决定认识,亲身经历的感受是一辈子都不会忘记的。我看到了很多神龛,石刻和造像,听到的是清扬旷远的南无阿弥陀佛,在那里走着湿漉漉而又蜿蜒曲折的小路,又携了全班和老师一起欣赏,真是别有一番情趣,心中早已被这些神奇的古代建筑迷住。老师说有千手观音,这还是我第一次看见石刻的千手观音,内心不禁赞叹古人巧夺天工,又不禁感慨保存的不完整和破坏。今天只是探得皮毛,下次真想再好好的慢慢的去看看。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老师告诉我们的,有张大千的真迹。原来《书诗碑》是全国唯一的一处张大千青年时期留下的墨迹,网上百度了一下说是研究张大千书法艺术成长、发展、演变的重要墨宝。我们内江真不愧是大千故里书画乡,在这样一个充满佛教的清幽与雕刻的神秘之地,竟然也有张大千的足迹。我仿佛看到了,很多年前,张大千或许也是像我们这样,携了一群好友,一起来此游赏,来到这充满着古典气息的翔龙山摩崖石刻,饮酒作乐,高谈阔论。我们今日科技发达可以拍照做留念,他们当时就只有写字作画做留念了吧。

让我震惊的是,这样一块无价之宝的文化圣地竟然没有得到重视。没有专门的管理人员,也没有训练有素的保安。只有几位老奶奶,用虔诚的心早早在此青灯古佛旁。假如我是政府有关人员,我就要把这边的道路修缮一番,再把垃圾残枝枯木清扫一番,还要修好围栏防止不轨的人破坏,并且派保安和管理人员,这里是免费参观,有专门的导游和限制一次进去的人数,再可以大加宣传,不就能带动内江的旅游业发展了啊!都是不切实际的幻想,真希望能重视并保护好翔龙山摩崖石刻,才可以供后人参观研究,才可以享受得到游览此地的精神饕餮。

因为第二大节还有课,我们还意犹未尽就要回去了,虽然时间短暂,但是我们内心都很满足。这样的文献学实践课何不再来一次呢?

吴奕贤              游翔龙山有感

这次去翔龙山是难得的一次集体活动。全班一起在翔龙山观赏、学习,让我感触颇深。

虽然来了内江读书快两年了,但是去的地方很少,当然,在这之前也还没有去过翔龙山,更不用说去学习有关的石刻。

在老师的讲解下,我们对翔龙山石刻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到翔龙山,其中的石刻佛像不得不说很令人印象深刻。虽然损坏很严重,但依旧可以看出石刻的技术和当年的气势磅礴。从中也可以看出一些有关佛教的文化。

除了佛像,往山里深入,崖上的一列列文字,使我彻底感受到石刻的魅力。虽为石刻,但文字的清晰度和美感丝毫不逊色。因为好奇这是怎样的一个过程,所以询问了老师。经过老师的讲解,我们知道了崖上的文字,是先用宣纸书写后,再印在石头上,最后再进行雕刻。

虽然时间不长,但翔龙山的石刻文化在这短短的时间内,便让我感受到它独特的魅力。

邹世凤             薄雾钟爱青苔,趁着艳阳未出,从叶底漏下光束,点亮了石碑上庄严冷傲的文字。从唐至今,应该有许多文人骚客前来观摩,黑墨洒在文字上,仿佛看到了古时巧匠静心雕刻的模样,清风与他们相视一笑,想问问他们有没有感受到后来人艳羡的目光。说实话,我家乡——安岳的石刻可能比翔龙山更多,雕刻得更精美,但是,像此次和老师同学们一同观摩学习,是今生第一次,很难说自己学到了什么,但感觉这是一种精神上的引领,单这种实地考察的精神与经历就是一辈子的怀念,它弥足珍贵。

曹媛爰             比起书本,真实的存在更能拉进距离。岁月的磨洗,让石刻拥有了沧桑的魅力。时光的沉淀让石刻具有了无言的蕴藉之美,带给人以遐想的空间。自然与人工的美妙结合,总是以它独特的力量感染人,同时,一种敬畏之情也油然而生。

常待在学校,可见识岂能仅从书本上习得,感谢这次直观而生动的实践课,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外出学习的机会。

黄琴               昨天去了翔龙山学习,我发现真的实践和理论是不一样的,翔龙山有很多佛像还有石刻,看到这些,我感受到了以前人们手艺的精湛,还有就是,因为平时出去玩就只顾玩,所以没有深入理解这些石刻,经老师讲解,才领悟到了其中蕴含的精髓,真是一次难忘的经历。

赵婷婷        今天去翔龙,今天上课的心情很特别,不是在教室里坐着,呆呆地听老师说,看着黑白照片,黑色的字。今天感受到了实地教学,同学们也非常的活跃,兴趣浓厚,我觉得,理想的教学,就是讲什么,就可以看到什么,然而这样的机会太难得了。物以稀为贵,所以才是珍贵的回忆吧!

郑佳欣        平日老师在课堂上就经常提及翔龙石刻,但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亲眼所见要比听来的感触更深。翔龙山实地考察一行,让我见到了集篆、隶、楷、草于一壁的摩崖题刻以及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摩崖造像。此行不仅让我对石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还让我对文献学有了更浓厚的兴趣。

陈丹妮           时间的痕迹在风吹雨打中更加清晰,这一次有幸和马老师一起欣赏了翔龙山石刻,将书本知识和具体实践相结合。抚摸那些石刻,仿佛与前人的思想进行了拥抱。

与之前的每一次出去玩耍不同,之前我只会看看那些石刻,不会深入思考,而这次经过马老师的指导,我理解了石刻背后的意义。

感谢这一次的外出学习,真的很有收获。

徐嘉婕           内江是大千故里,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其中还有像翔龙山这样留存着珍贵石刻文字的地方。文献学的实践课带我们到了翔龙山,通过雕刻的文字,我感受到了岁月的痕迹和古代的文化气息,以及当时文人墨客的闲情雅致。但是珍贵的文化似乎没有得到很好的保存,希望以后政府和相关部门可以更加重视这流传下来的文化,让他们发挥更大的作用和价值。

相较于在课堂上听老师上课,这次外出的实践课给人更加深刻的印象和体会,原本枯燥的课程也变得生动有趣,希望以后这样的实践课可以更多。

罗旭萍       将近千年的风吹雨打,翔龙山石刻仍然屹立至今,近四米高的千手观音像,威严庄重栩栩如生,面目虽被时光磨去了棱角,但那历史沉淀后的气势磅礴仍然令我们震撼不已。那流畅优美的线条令人惊叹,很难想象在唐代就能够产生这样精美的艺术品。翔龙山半日游收获颇丰,实地的考察往往可以给我们更加真切的感触,也很开心,有这样开明通达马老师,为我们提供这么一次难得的机会,和师生一起共同去感受翔龙山石刻文化,感受文献学的魅力。

周爽           今天的翔龙山之行收获满满,看到了在书本上看到过的石刻,感觉中国文化真的是博大精深,前人的智慧真的是无穷大,那个时候没有那么多的高科技和楼梯等辅助工具,他们都做出了如此精美的石刻,令人不禁肃然起敬。感谢老师带我们去,让我们有机会身临其境,这比我们光从书里获取的知识更全面更丰富,更有意思,希望以后能有更多此类的实践课,帮助我们更好的学习。             2016074406916. 1

胡捷         很久没有这样的班级集体出游活动,这次在马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翔龙山石刻,这里有题记石刻24处,崖像815尊,是一处难得的摩崖造像石刻艺术遗产,这次出游让我们感受到了学习并不是仅仅局限在课堂,获益匪浅,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活动。

张钰书 ------翔龙一游,别样感受。感受到的是古人留与我们的馈赠,感受到的是我们博大精深的文化,感受到了不一样的文献学。第一次把书本中学到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学以致用,也知道了哪些地方自己存在不足,在接下来,要以更大的热情与态度去学习相关知识,我有信心!

林缘园          隨談

師言石刻清人妙,

生从翔賞會題高。

共仰龍池銀鉤畫,

游山見添無名早。

歡往疑离何人管,

行道遲遲歸校談。

蔡徽黄阳      翔龙山一游,不仅将教学与实践结合,让我们亲眼见到了石刻,而且还将教学与娱乐结合,师生一同出游,拍照、讨论、切磋,增进了师生感情和同学间的交流

李娅         来到内江快两年,早有耳闻翔龙山摩崖石刻的,但由于种种杂事,未能亲自观摩。上周马老师说要带我们去翔龙山观摩崖石刻,甚是高兴。终于能一睹摩崖石刻风采。

翔龙山摩崖石刻依山而建,因时代而兴衰,历经唐、宋、明清几个朝代的变迁,它所留下的仅仅是镌刻在岩石上的那些石刻。到了翔龙山,映入眼帘的便是千手观音石刻造像。造像很高,造型端庄,气势恢宏。千手观音造像周围的石壁上还有许多佛教诸神的造像和刻字只是年代久远,这些石刻历经沧桑,大多数已经模糊不清了。

这些造像都是在整块的岩石上雕刻而成,造像刀法简练,衣纹线条流畅明快,生动形象刻技精湛。在历经这么多年的沧桑后依然散发着他的光彩。我不禁对雕刻他们的匠人心生敬畏,无论哪墩造像,大到整个造像的轮廓,小到衣服上的纹路,都需要经年累月的雕琢。这种耐心、坚持、精益求精不就是今天所提倡的匠人精神吗?

我想,不只是匠人需要匠人精神,我们每个人想要做成一件事,都需要去坚持、去钻研,去求精。这样做成的事儿,才能经得起风雨,耐得住打击。

林琪琪  这次短暂的游赏是一场难得的惊喜,我感受到了翔龙山的优美风光,也身临其境地体会到了斑驳岁月的历史古韵,文化的传承更多应该像这样,脱离纸面的书本,走入现实的碰撞。

詹小雨        清晨,几声清脆的鸟叫声,唤醒沉睡梦中的翔龙山,百年来毅然的摩崖石刻,见证了历史变迁的沧桑;青苔石板路上的点点滴滴,是我们前来观摩留下的足迹。这次翔龙山之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对课本的理论知识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何婧           这次在老师的带领下和全班同学一起出去看内江市翔龙山的摩崖石刻,对我而言算是一种新奇的体验,因为在此之前,从来没有过类似这样的经历。我们观看了龙池,重点对龙池周边的石刻进行了简单的了解和感受。在听老师讲解的同时,我顺带在石刻前的牌子处看了有关石刻的记载,说是刻于清朝至民国时期。石刻上的诗文和雕刻者不是同一个人,但是觉得两个人都花费了一定的心血。触摸石刻上的文字,很想体会到古人的感情。有的时候去这种有史料价值的地方,有些人会问,你懂得什么吗?我觉得就算知之甚少,但是愿意去了解一种文化,去接触一种文化也是不会有错的吧。看到石刻上的文字和佛像,知道雕刻者用了很多的心思,为了文化传承,为了保留印记。在这里,有一种宁静的美。

黄家林                游翔龙

清风一缕令人悦,师生一道游翔龙。

千手观音宝象严,摩崖佛像各不同。

山中小庙见佛像,梵音入耳香云生。

佛界众生皆可览,西方三圣亦可观。

通幽小径苔痕绿,老树根茎空中悬。

初到龙池觉凉意,仰头才知树木繁。

锦鲤似与游者乐,池中游动水成纹。

壁上石刻引人赏,龙飞凤舞使人惭。

师生尽兴同归去,今日一游收获多。

尽忘生活不平事,寻得心中一净土。

徐文娟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翔龙山实地考察,远比从课本上和老师的口中感受的要更加深刻,而且这种师生一起参与也加深了师生之情。老师还可以做我们的讲解员,比我们自己去只是单纯的赏玩要有意义的多,因此,我觉得这种实践课可以多搞几次。

曾慧          游翔龙,观摩崖。赏唐时石刻,技之精湛,皆触目兴叹。又有师生共赏龙池书法,甚美之。今日之游,吾心悦之。

邹玉琴        从进门处所看见的千手观音佛像便总觉得此行有了一种朝圣的仪式感,千手观音,千手千眼,以智慧和敏锐的双眼,洞察万物,遍观世间,慈航普渡,济世救人。参拜的信徒,满心虔诚,声声佛偈,仿佛有着洗涤净往事风尘的神秘力量,给每一位苍颜白发的信徒,于眉目间平添一份岁月安稳的平静。众多石刻,难免浮想起曾经那些书生意气的人们,以笔墨勾勒动人心弦,如何的笔走龙蛇,如何的挥斥方遒,如何的豪情万丈。文人风华在岁月洪流中并未褪去张扬声色,反而越发熠熠生辉。

覃维洧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我们在学习过理论知识后,去亲身实践,只有经历过,认识才会更深刻。石刻与书法的结合,是智慧与美的结合。

李倩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千手观音,造型端庄,气势恢宏。石刻集篆、隶、揩、草于一壁,字体多样,风格迥异,书法、诗文俱佳。

张文           百年石刻,历经沧桑,岁月留痕,风采不在,文化犹存。

陈晓跃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三生有幸,与师友有此一游。

刘芃妤         今天的翔龙山之旅。见识了翔龙山的石刻特点。我感受到了内江厚重的文化底蕴。但是我觉得给我最深的感受应该是这些石刻,虽然被发现保护了,但是被开发的,被保护的也不是特别的好。这些石刻,可以把它更好的开发出来,作为内江的旅游资源,但是,就被闲置在那里,还有很多废弃的房屋的地基在那里都没有把它清理给开发出来,作为一个内江的特色吸引更多的人来。而且在文物保护方面做得也并不是特别的好,在那些石刻的那些墙上都可以看到现在的游客在上面的涂鸦。

卿红          曲径幽处散清香,摩崖造像幸观赏。书法百般行如水,涤我尘心愿效仿。

陈忠雪       艺术与自然的结合,就像本来就属于那里一样,虽然面积不大,却也能感觉到造就这些东西的人的精心,今天因为没有带眼镜,所以并不太看的清楚雕刻的字以及纹理,但在一个城市的喧嚣下,在不起眼的一角,还有这样的一处风景,或许也能让忙碌的人们心里有一丝慰藉,有一丝宁静。

李鸿         生于唐代,盛于宋,它的身上蕴藏着时间的气息与历史的沉淀。风霜雨雪、天灾人祸无法将它淹没,现在,它在等待,等待人们与它的再次相遇。

白永波    昨天早上,伴随着阴郁的天气,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全班同学到翔龙山观摩石刻,印象深刻的是千手观音像,石刻像面部被毁,显得很有年代感,不过其新塑的五官看起来就感觉怪怪的。其次便是龙池,可能因为地理位置以及天气原因,池水显得很黑,还有许多杂物在里面,其中的金鱼可谓是亮点所在了。虽说观看内容不是很多,但是还是学到了一些东西,还是比较满意的。

马忠芹       六月四日清晨,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来到了翔龙山观看摩崖造像。一登上楼梯,入目的便是那座巨大的佛像,仔细一看,依稀还能看见它往日的辉煌,脑海中想象着它初建成的模样。可是,走近一看,你便会发现,有很多佛像的面部都被人凿去了,就在我们感到十分不解时,老师对我们讲解道:“这些都是文革的时候被人凿去的。可见,文革这场灾难对我们中华文化的破坏是及其严重的。在袅袅的檀香和悠悠的佛音中,我们离开了。希望这方圣地,依旧能够如此刻一样清净。

莫敏           文献学这门课,由于与我们缺少这样的生活环境,师生之间难于互动和交流。但是此次一游,师生关系进一步加深,我也感触颇多。摩崖石刻确是先人之瑰宝,但却惨遭偷盗之人亵渎,流佚甚多,倍感心痛。然而后人并没有为此做好相应的防护措施,不知经年之后又是几番模样。在老师的悉心讲解下,我们对这些石刻有了大概的了解,也算是初步的认识,也不枉此行了。

杨琳        第一次去参观翔龙山,去之前充满了期待。看了许多古迹,但是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那些佛像,虽然有些破损,但是看了过后就能让人的心沉静下来,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有机会还要去参观。

李静       抚摸历史,感知岁月。孟夏的清晨风到还算舒畅,沿石阶而上,处处都能看到饱受岁月沧桑的摩崖石刻,马先生说翔龙山石刻始于唐代,至文革佛像受到了毁灭打击。历史的雕琢,人为的破坏,身体残缺。好像人们并没有重视摩崖石刻的保护,心痛好像又无能为力。晓雾将歇,太阳从云层中透过些微光,照在石壁上,那石头仿佛有了灵性,迎着微光,他们好像在诉说着那千年历史。闹中取静,佛门净地。         

冷永婷             记翔龙山摩崖石刻游学

址在市中区市政府旁,此摩崖石刻为文字石刻,即利用天然的石壁刻文记事。刻石之特立者谓之碣,天然者谓之摩崖。”9处摩崖题刻,篆书,楷体,行草皆备。尤是篆书,流利婉转,余甚爱之。崖下一潭,名曰龍池,其水幽绿发黑,估其水极深,欲以石子投水试其深,寻觅遍,竟无有石子以投之。又见一群金鱼自水下钻出,颇瘦狭而身姿窈窕,又见一白色长条翻滚而出水面,众生奇,一人指其笑论曰:潜龙勿用,见龙在田,或跃在渊。众生笑,余亦不觉莞尔。然石板上满布青苔,便可知,世人鲜少至此地,仍需多方重视,广为宣传,方不辜负遗迹风流。

时戊戌狗年四月廿一,        20160141177 16.1    2018/06/04

张甜           游翔龙山

老师敢于突破,将教学地点从教室改为石刻景区,让我们可以见到实物,能更好地了解石刻文化,加深记忆,是一次有意义的出行。       20160141021 16.1

彭淑琼        翔龙山一游感想

大大小小的佛像散落四处,虽然大多数的人不信佛,但看到这些佛像的时候却依旧觉得神秘、神圣、庄严。里面的石刻精致优美又透着一股力道,书法的魅力令人敬仰。充满历史感的事物,不被遗忘的精神文明,在短短的时间里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张靖一          翔龙山一游,既加深了我对摩崖石刻的了解,又自书法题诗间领会了古味古韵、前人风骨,同时在老师的讲解中认识到论文考据绝非易事,而是需要多次的考证实践,可谓收获颇丰。比较遗憾的是石壁上部分内容字迹模糊无法分辨,且龍池水浑,设施不全。可见保护力度不够,希望这类遗迹能得到重视。

20161542007 16.1     2018.6.5

张兰方        翔龙山游览感受

经过昨夜的小雨的浸润,翔龙山的空气里带着潮湿的味道。太阳还没有升起,我们已经来到了千手观音佛像下面。临崖而刻的雕像栩栩如生,佛像庄严的神情向我们诉说着这里当年的辉煌。跟随老师的步伐,翔龙山石刻一点一点的展现在我们面前,佛像很多,应接不暇。看到一座座佛像,自己的心灵似乎也沉静了许多。但是,有一点令人遗憾的是,这些佛像因为时间久远和人为破坏,损毁严重,看着有点心疼。看完雕像,我们向上走到龙池,崖上没有栩栩如生的雕像,只有各具特色的书法题词。这些字或沉稳严肃,或飞扬飘逸。总之,每一块书法作品都向我们传达着属于那个时代的故事。

初升的太阳透过层层树影照在这翔龙山石刻之上,昭示着石崖的生命力。精美的雕刻和丰富的历史,让我为它的破损感到深深的惋惜,但是,这种破损又何尝不是历史和文化的表现呢!

沈欣玥     一座城,承载无数人的记忆,一条街,唤醒一座城市的故事,每一座城市都是有记忆和灵性的,老街,是城市的根。

翔龙山摩崖石刻,依山而建,因时代而兴衰,历经唐、宋、明清几个朝代的变迁,它所留下的仅仅是镌刻在岩石上的那些不算完整的石刻,但只有走到这儿,才知道时光能被拉的迟缓又悠长。

林欢     在观赏了翔龙山摩崖石刻之后,其实给我感触最大的是它的刻字工艺之精巧,而非它的石刻内容。崖壁上的文字虽刻于古代,刻字技术和工具还不太完备,但石刻所呈现文字的条理,纹路,笔锋是十分清晰的,文字看起来也非常美;其次是崖壁上呈现的大大小小的佛像,在崖壁上造像对于古人而言是比较困难的,而能够将佛像形态雕刻如此生动,更是不易!

江美岭        早早地起了床,心中带有一点点小激动,因为今天要跟随马老师游翔龙山。爬上翔龙山,看到千手观音石像,可是千手观音的手却被毁掉了很多,看到被毁掉的石像真的感到惋惜。翔龙山上的石刻,虽然经历了风吹雨打,但仍然能感受到那些石刻的精美,翔龙山之游,不枉此行!

杜佳杰        翔龙山古称香山,背倚天马,上有龙池,下有虎溪。翔龙山入眼就是一个已经残破的千手观音,风化的侵蚀,文革的损毁使其面目全非,随后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龙池,其周围的书法精妙绝伦,刻技精湛,为行草结合,精美十分,这次的出行是我受益匪浅。

黎世湄  翔龙山摩崖造像始凿于唐代,盛于宋,延至明清;此山由明代进士、盐运史王三锡书刻翔龙山而得名,其中有唐代阿弥陀佛坐佛、千手观音造像等。这些石刻刻技精湛、气势恢宏、造型精致,栩栩如生,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很荣幸老师给了我们一个能参观的机会,让我们大开眼界,而我印象最深的是千手观音像,虽年代久远,但依旧尚存。当然还有参观其他的雕像。真是不虚此行呀。

唐慧      六月四日游翔龙,观摩崖,欣赏石刻文化,感受颇多。不得不说中国古典文化真的是一种深奥而神奇的东西,特别是当我们近距离去感受的时候,让我一边欣赏这精美的石刻,又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又想想从前旅游,去过的一些有文化内涵的景点,却未深入思考探究过其中的文化,大多只是走马观花罢了。

此次能够与老师共同欣赏这精美的石刻,近距离领略石刻之美,感受石刻文化,不虚此行。

梁莹蔚                   游翔龙

64日,幸得与老师和同学同游翔龙。8点整,在老师的带领下,一同踏上寻碑刻之旅。初见碑刻,只是方形的石块,上面刻着一些字,或大或小,在亭间,在壁前,在池边。老师为我们品评石碑,乐趣许多。仔细一看,字体略圆有劲儿,十分好看。

此一游,初识碑刻,十分欢喜。

16.2

罗丹:翔龙山摩崖造像始凿于唐代,盛于宋,延至明清,宋代在山前傍崖接楼,兴建资圣寺,至20世纪60年代被拆除。时间虽然远去了,但历史却遗留下来了。这种历史的遗迹把我们带入当年的空间。一座造像,勾勒出了慈祥又威仪的菩萨,传达出佛教文化的兴盛;一个题记,令人对古人的书法叹为观止;一个石刻,凝结和浓缩了历史的高度,展现了历史的文明;一片残砖断瓦,令人感叹一千多年的历史兴衰。但由于保护不到位,见证过历史变迁的造像和石刻风化的很严重,给人一种“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沧桑之感!

凭借这遗迹,我们才有可能描绘出历史发展的轨迹,从而走进历史深处,近距离的触摸历史,感受历史跳动的脉搏。这也正是学习文献学的意义所在吧!很感谢马老师带我们去考察!

唐惠玲:从上一次图书馆参观古籍,这一次翔龙山摩崖石刻考察,让我觉得原来文献学也可以如此生动有趣。实地考察加深了我对文字本身的认识,感慨汉字承载了如此多的意义,更为震惊的是那个时代的人们,纯人力手工把这些文字刻在坚硬的石头上,可以说是巧夺天工的完美诠释。希望能好好地把这些文化传承发扬,保护下去!

叶茂影:通過這次“翔龍山”之行,對內江這個城市有了新的認識。崖上的石刻是內江獨特的一角,也是內江歷史的見證。同時通過本次實踐,我對文獻學產生了新的興趣,以後我們應該多多踐行“知行合一”的理念。

邓丽萍:以前对文学的印象是所有的学习都是在教室里面,书本是学习的载体。但是周一的时候,文献学老师将我们带出教室,来到了内江的翔龙山摩崖石像群进行实践教学。在那里老师为我们讲解了石壁上刻的字,让我们了解了那些石刻的内容和由来;还向我们讲解了在石刻上制作拓本的方法。我们在游玩中学习了许多知识,让我了解到,学习文学不仅可以在教室里面,还可以在室外;载体不仅是书本,还可以是石刻之类的实物,学习起来更直观,印象也更深刻。

张小燕:我以前非常讨厌古代的文字,就觉得太难了,没什么意义,那天跟着马老师去翔龙山,我的想法有一些改变吧,看着那些石刻的文字,还有佛像,一种古老而神秘的气息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感染着我,使我对文字的看法也改变了许多,我想我会去更深刻的了解文字的。还有很钦佩马老师,马老师的学识真的非常渊博啊。最后感谢马老师带我们实地考察,让我们对中国古代文化和文字等有了更深的了解。

喻娟:此次翔龙山一游,我体验了一次不一样的课堂。在室外接受知识,是一次全新的体验,书本上的汉字一个个立体地呈现在我的面前,带给我极大的触动,完全地激发了我的兴趣,让课堂上枯燥难懂的专业知识变得栩栩如生。这也是我第一次认真地去观察每一个字的构造,感叹前人的巧夺天工,领略石刻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也被老师深厚的文化知识所深深折服。

陈瑤瑤:之前都是在书本上接触这类石刻的文献资料,当真正近距离接触到这些石刻资料时,觉得别有一番体会。这样实物讲解,让我们感触更细腻,认识更深刻。同时也很感慨这次翔龙山集体出游,仿佛大家感情拉近了,增强了集体凝聚力,哈哈,又拥有了几张大家的合拍照,非常棒的体验!

杜春燕:很感谢有这次机会能跟老师一起去翔龙山实地考察,通过这次考察,我对石刻也有了更多的了解,增长了自己的见识,这都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是古人创造力的体现,这样的经历不多,值得铭记,同时我对佛教也有了一些了解,感受到了一种信仰,让我深刻体会到了这些事物的魅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更能学到真知,受益匪浅。

王益芸:在實踐中學習,在學習中成長。這次去翔龍山實地考察,看到了真正的石刻,比在書本上看到的圖片要真切得多。這樣一看,實地考察的意義就凸顯出來了,同學們學習比平時更有積極性,對那些刻在石頭上的字充滿了好奇。而且這種集體出行的方式還可以增進同學之間的友誼。非常棒!

郭琳:这次的翔龙山之行,让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内江这座城市的文化内涵。内江的佛教氛围很浓厚,有许多寺庙,虽算不上香火十分旺盛,但至少不会像我们所看见的翔龙山这般人烟稀少。另外从前我只知内江的张大千、范长江,但这一次出行让我认识了另一位名人——赵贞吉。看来,有时间真的应该在内江多走一走,才能知晓内江的更多面。

王智慧:今天,我们有幸跟老师一起去参观翔龙山的摩崖石刻。根据老师的介绍,我们知道摩崖石刻在山西面的崖壁上,现存造像61龛,计有大小造像368尊,高者达82459267578厘米,小者仅数厘米,保存摩崖题刻9处。翔龙山摩崖造像始凿于唐代,盛于宋,延至明清;此山由明代进士、盐运史王三锡书刻“翔龙山”而得名。同时,它也是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不仅如此,老师还给我们讲解了一些摩崖石刻的故事和来历,以及一些摩崖题刻。通过老师的介绍,我们对摩崖石刻有了大致的了解,同时,对内江名人张大千和赵贞吉也有一定的熟悉。所以,我想此次的实践课,不仅是让我们从书本中了解知识,更是在实践中去体会那些知识中的博大和奥秘;不仅是要在嘴上去保护这些重点历史文物,更要在生活中去学习和保护这些历史文物。

李然梦:我很开心,能有这样一次实践课,实地领略了时刻和佛像的魅力,虽然在学校附近,但平时很少去了解身边的历史文化。通过这一课和老师同学们一起学习了很多知识,觉得非常有意义,希望能有更多的机会上这样的实践课,让理论联系实际更紧密,学以致用。

任廷芳:翔龙山之行使我真切地感受到了古籍文献的魅力。边听老师详细的讲解边观赏着石刻,仿佛超越时空和古人进行一场思想交流,看着石刻上留下的拓印的痕迹,我不禁感慨,这就是研究古典文献的意义吧。

王静:周一文献学老师带领我们考察了翔龙山石刻。从前接触石刻只是从图片、视频上,但大多只是浮光掠影并无多少感悟,当真正的石刻在眼前,可触可碰时,才会觉得古人的智慧真的是令人折服,那些复杂但却笔走龙蛇的书法无法想象是如何雕刻在石头上。那儿的佛像也使我震撼,对佛像可能有种虔诚,一到那儿,心顿时静下来,感觉能和古人交流,了解他们的精神文化,了解他们的智慧。

常海榕:四号早上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去翔龙山参观,石壁上的佛像有的损毁严重,有的保存尚好,通过老师的讲解我感觉像是在与古人对话,石壁的字迹是一种无法代替的文化,一种精神,一种传承。无论是石像还是山崖的字迹都能够使人的心灵受到一种陶冶和净化,让人感慨万千。

裴启玲:周一这天,老师带我们去参观了翔龙山石刻,早上第一节下课后。我们就坐公交车前往翔龙山。大概十点钟左右,我们爬上了翔龙山。在老师的讲解下进行参观。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有大大小小的佛像,凿造人物形态各异,造型精致,栩栩如生,俨然一处袖珍石刻画廊。翔龙山造像体现出各个历史时期雕刻造型艺术风格,具有重要的艺术和史料价值。该处造像中如阿弥陀佛、天王等造像,上身与石壁分离,下体与壁相连近似圆雕的手法,是研究沱江中游唐宋石刻造型艺术的重要资料。刻在墙上的大字,老师认真的为我们讲解历朝历代对石碑的镌刻。大字是经过张大千亲自镌刻的。历经岁月的风霜,展现独有的魅力。翔龙山现留存有清代至民国时期的摩崖题刻9幅,其时代虽然不长,但集篆、隶、揩、草于一壁,字体多样,风格迥异,书法、诗文俱佳,最为著名的是张大千先生早年重书的明代赵贞吉诗碑。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参观了这些石刻,老师为我们认真讲解了石刻的镌刻内容。之后,老师带领我们又去参观了以前人们居住的房子。并讲解了“厂”的来源和“厦”的引申义。

胡露桃:很喜欢这种去课外教学的课堂,本身挺喜欢历史性的东西,能亲自接触到带着古韵的摩崖石刻身心都得到了清静和放松,这大概是石刻本身带有的魅力的原因吧。很想用手触摸它的纹路,又怕浑浊之气沾染上它,乱了它的气息,很享受老师的讲解,又一次心灵与古文的交流,很开心!期待着下一次。

刘婉怡:這次去翔龍山感觸很多。首先,那些石刻可以保存這麼久,真的很神奇。然後那些後代名人還來上面題字,感覺那些名人對這些石刻也很有感觸。最後通過這次實踐,感覺自己要學習的東西還有很多,很多繁體字都不認識,還需要更加努力的學習。

王仙美:首先觉得那里环境清幽,有一种远离城市喧嚣的感觉,能暂时忘记内心的烦躁。其次,觉得很神奇,只是一些山崖就能孕育许多的文化,那些题字的大师更是值得敬佩,字写得很好看,将内江的一些文化都记录在石刻上,是一种很好的文化传承。但是感觉缺少了一些管理,开发和宣传,比如在老师未带领我们去参观学习之前,很多人都不知道翔龙山的摩崖石刻。

周家卉:翔龙山坐落在闹市街区,周围一片繁华,刚下车时,天气有些闷热,周围全是汽车川流不息的声音,嘈杂一片。再由于我有些晕车,内心闷躁不已,急于找一地休息。当跟着同学的脚步,上了木台阶,进入一个走廊,顿感清凉,再穿过走廊,来到一座佛殿前,清凉之意越发强烈,先前的烦闷之感已无觅踪迹。这座大佛为无量佛,是智慧的化身。有几位同学上前参拜,许下自己的希冀,虽然大部分同学都不信仰佛教,但同学们带着敬畏的心情参观。佛教是一种宗教,是一种信仰,具有教化的作用,给人内心平静与解脱,无论信否,既然她存在,那她定有自己的价值和意义。接着我们随着石壁和台阶,绕过佛殿,来到了佛殿后面的一处,四面围着山壁平台处,像是佛殿后院。山壁上刻着“龍”字和其他各种古字,石壁之下是一个小池子,里面有许多金鱼悠闲地游动着。这里被山壁之上的树和佛殿隐蔽着,不见天日,满是清凉之感,仿佛处于世外桃源。石底上满布青苔,走上去,即使隔着鞋底,凉幽幽的感觉也浸到了心中。之后,我们往佛殿的右边下台阶,来到一处石壁旁,石壁之中雕刻着千手观音,佛像很高大,足有一层楼高,令人心生敬畏。周围还有很多雕刻在石壁之中的佛像,上方摆有鲜花与香烛。

在浏览过程中,马老师给我们介绍和讲解了翔龙山的来源及发展。翔龙山是一处难得的摩崖造像石刻艺术遗迹,更是宝贵的佛教文化艺术遗产。翔龙山古称香山,宋代在山前建了许多寺庙,后来随着时间的发展与时代的推进,附近的居民开始在周围开山建屋,因此,许多石刻和石像等优秀文物被遮挡和破坏掉了。后来,于1982年,内江一家建筑公司要在此建房,拆除旧居民房后,发现了隐藏在房屋后面的石刻和石像。于是翔龙山列为了内江市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于2013年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级文物保护单位。

马老师还为我们讲解了许多关于这些石刻、石碑以及翔龙山的相关信息。当马老师说到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重视时,老师有些落寞。我也觉得十分遗憾,这么美的景致,这样精致的石刻,却无人来欣赏,人烟寥落,只见一两位老妇人提着供品供奉,可见政府对于文化遗产以及景点的宣传、维护工作还不到位。翔龙山这样精致而富有特色的文化遗产应得到高度重视和保护。

董家名:伴随着山间的鸟鸣声和老师一起参观了摩崖山石刻,听着老师对石刻等事物的讲解,自己的知识面得到了拓展与提升,这次的活动使我收获受益匪浅。

魏鑫64日的翔龙山实践课帮助我对于石刻和佛教文化有了清晰的认识,并且清楚是非好坏、人我高下……分别的烦恼泛滥无尽,不管对象是谁,若能以一颗平等真诚之心,以对事不对人的态度为人处事,方是智慧;辨贤圣凡俗、观因缘果报,多一分智慧,就少一丝烦恼。

康小梅:本次参观翔龙山摩崖石刻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对文物的保护应该加大力度、提高重视,加强对文物的宣传也可以提高我们的文化自信。

张龙:这次去考察,真实的感受了历史文化在当今的现况,有些被完整的保护了起来,但有些却依然是风雨飘摇,境况堪忧。我们或许应该更加关注一下它们的命运,不至于让他们历经千年而磨灭于今夕,让后人只能在史书中探寻。

蒲静:有幸和老师同学们去了“翔龙山”上实践课,不管是其中的石刻,还是书法艺术,都是值得我们好好学习的,另外,更应加强对此的保护,更好的传承。不禁感叹,文学院的学习也不只是书本,还有课外。

何秀萍:很幸运有这次机会,跟随老师去翔龙山实地考察。纸上得来终觉浅,决知此事要躬行。课堂上的理论知识,固然重要,但是实地的实践也不可缺少。近距离的观赏石刻,不仅让我们学习到更多关于石刻的知识,而且也领会到古人智慧的结晶,使我受益匪浅。

韩正飞:翔龙山虽不及泰山巍峨,却也有自己的美。乘车到翔龙山下,顺着一个小斜坡走上一二分钟便能寻到一处楼梯,顺着楼梯攀上去,首先收入眼底的便是一尊高大的佛像。在佛像的周围围着一些木制的栏杆,走近佛像还能隐隐约约地嗅到空气飘着的香烛的味道。佛像虽经历了风霜雨雪但是却也是栩栩如生。在大佛像的右边还有许多小一些的佛像。这些佛像中最使我印象深刻的是两尊力士像,两个力士赤裸着上身,一只手向上高举着,双眼睁得很圆,极其威严,似乎在倾尽自己的一切来守护着翔龙山。

经过大佛像向上面走去,所看到便是龙池。龙池的崖壁上很分明的写着“龙池”“寿”三个大字,三个字经过了这么多年的风雨,却依旧清晰可见,由此也不难看出刻者高超的本领。值得一提的是龙池旁的一幅小字,那字宛若是一条条小龙盘旋在崖壁上,肆意地舒展自己的筋骨,展现着自己俊美的体干。

不得不说翔龙山有着很深的文化韵味。但是在游览时,我们也注意到佛像的破损,虽说有自然的原因,但我觉得很多的还是人为的原因。对于翔龙山这样珍贵的石刻就应该好好的保护起来。它们被破坏就是人类文明的损失。不论到什么时候它们都值得去好好保护。

游翔龙山,在惊艳于古代石刻文化的精美之时,也更应引起对它保护的重视!

王金丹:此次去降龙山,感受了佛家之地的神圣与静谧。在老师的介绍下,了解了石崖上的文字,知道了此地悠久的历史和与其有关的名人事迹,受益良多。此地风景优美,花、草、木、鱼和谐共存,构成了一个和谐美丽的画面,观感极为愉悦,希望以后能够拥有更多这样的机会,让我们能够在实践中理解知识、亲近自然。

冯林:翔龙山之行,让我们能在亲身实践中感受古朴悠久的文化之美。这种新颖有趣的校外课堂活动的形式,也更加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

李洁:今日,以文献学实践课的形式去游览了翔龙山的石刻,颇有感悟。

感内江人才之辈出。除了现当代著名的张大千和范长江之外,在古代也有许多名人。今天游翔龙山所认识的赵贞吉,是内江桐梓坝之人,为明朝名官,与杨慎、任翰、熊过并称为“蜀中四大家”,可谓是光彩耀人、非同凡响了。这又增添了我对内江这个小城的好感——充满了人文气息!

今天也见识了非常精美的石刻,是第一次亲眼看到亲手摸到的石刻。不得不感叹古代的文人墨客们,真的很有才华!不仅能写出那么遒劲的字,还能将它栩栩如生地雕刻出来,这是我们这些后生所不及的。

徐敏:佛香袅袅,大千亲笔,文韵书刻,更有锦鲤戏于浅谭。拾级而上,迎面而来的肃穆之感源于这百年历史的沉淀,就好比一滴白露落入沧海,也似在心头,激起层层涟漪。转过倚角,便是这虽历经苦难却依然巍然不动,沉默包容一切的聆听者,它走过民国,刻落下骚客名人心怀,它走来现在,细语它见证的万千虔诚者,祈求的也不过国泰民安、身康体健。它将仍旧讲下去,用它残损的身躯,为它的信仰者支撑起一方小小的避难所,用它亘古不变的面容,似听似问,似喜似悯,在这一隅,无人来时,是那样,有人来时,依然是那样,来来往往,变的只是过路人。它静静的等。日月更迭,四时交替。

邓芹:社会在以飞快的速度发展着,我们整天被现代化的东西充斥,很容易就忘却了历史。殊不知只有更好地铭记历史才能更好地发展社会。石刻经过时间的洗礼呈现在我们的面前,伫立、观望,品古人之思想,叹历史之美妙。

向雪梅:翔龍山摩崖石刻成于唐代,盛于宋代,后来不断有名士来此题词做赋,约一千年的沉淀才呈现出这厚重的文化底蕴。不论是文章,还是雕刻,都是古人智慧的结晶,这些艺术品的价值应该得到重视。

可是我却有点失望。当公交车到站时,我便迫不及待的想要上去观看。去的时间是早上,不是很热,可是游客却非常稀少,佛前的蒲团也显得破败,座椅也积满了灰尘,龍池上的护栏很脏,有的佛像已经残损……据老师说就连景区内的一间屋子也被当做茶馆出租。一时有的人唏嘘,有的人无奈的笑了。珍贵的艺术品在当下受到“冷落”,令我们很痛心。

这让我想到了张大千博物馆,张大千的作品也是一种高深的艺术,可是每天去馆里的人却络绎不绝。这其中可以总结出许多文物保护的方法出来,我就不再一一赘述。总之,祖先留给我们的珍品需要得到我们的珍视。

云梅:古人之音,留於石上。漱石枕流,百世流芳。觀音如來,吉祥如意。老媪虔拜,承襲香火。翔龍翔龍,欣此一遊。更有五十七人,幸與师长游山樊。

姚春梅:第一看见的便是入门的石碑,虽不懂其深意,但字体也可见豪迈。进入山中,我眼中只有两点:一是佛像,二是石刻。于佛像,大抵上是因为受家人影响,对佛教的菩萨以及一些信仰很感兴趣,喜欢在行走间感受前人的信仰,虽然许多佛像已经不完整了,石像周围有民居的痕迹,有文化大革命的痕迹,但信仰依旧在。对于当时一个虔诚的老人家也记忆犹新,局外者的我感受到了她的虔诚。在石刻方面,我着重于那五块印刻,我喜欢石刻所带来的文化感以及时代感。轻抚前人的字迹,感受石刻者的用心,好像自己能够理解一样。尽管字体很多已经不清楚了,也不知道未来这样的石刻还能存在多久,会不会因为人为、时间而消磨殆尽,但那天的我,是一直存在的。

孙一彤:这次我们跟随老师来到了翔龙山,坐落在闹市的一处安祥之地,虽占地不大但却给人一种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感觉,山中有著名的磨崖石刻,记载了唐、宋、明、清等时期的故事,随着岁月的变迁也承载了更多的历史痕迹。翔龙山上有一座较大的佛像,早上会有一些老人来祭拜,给人一种神圣的感觉,加上山上特有的石刻给人一种神秘而又伟大的感觉,让我们了解到了古代人们的聪明才智。

陈娟秀:翔龙山为佛教圣地,走过楼梯后首先映如眼帘的是一尊佛像,周围还有雕刻了佛像的变迁史,一尊一尊非常壮观。摩崖石刻所留稍多,不仅具有文学价值,也是很好的书法艺术品。正对的是一幅很灵动的诗歌作品,侧面正是这首诗歌的唱和之作,语言优美,清新灵动。摩崖石刻为后代学者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让后代人通过石刻这种方式更好地了解到古代文化。因此,在这距离学校不远的地方,我再次感受到了古老文化的意蕴。

高宇扬:此次实践课去翔龙山,但由于地方政府保护不力等原因,尽管翔龙山上有一些古文古迹,也显得缺乏历史厚重感,让我们了解到了中国的一些古迹目前的现状。但此行目的不只是寻访问古迹,而是让我们对与古文献有关的实物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让我们了解进而熟悉前人智慧的结晶,这样才能懂得如何更好地去保护、传承、发扬中国文化。

闫凤娟:之前对翔龙山的认识一直停留在网络上对于它的一些介绍。通过这次实地考察,对于翔龙山摩崖石刻的认识,我更多的是感叹。首先感叹翔龙山摩崖石刻时代虽然不长,但集篆、隶、楷、草,字体多样,风格迥异。其次,感叹石刻的损坏,由于一些原因,导致石刻保护不当,现在很多石刻都已经不同程度地损坏了。

郭丹:在翔龍山的學習,我們學到一些人文常識,也親自體會到書法的藝術,收穫較多。

牟茜茜:很少能有机会外出上课,所以这一次机会难得,也深有体会到以前文化大革命是对文物的摧残,很惋惜,很少有和全班同学一起出来的机会,这次实践课,不但增进了同学间,师生间的情感,也感受到了文化的深厚。很有意义的一次实践课。

谈海侠:看到一部分石刻被破坏,内心十分痛心,希望大家可以一起来保护石刻。

高雪莲:我想到的是一句诗“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看到前人的题字,体会到文化气息在此积淀。有时候我们经常把自己看得很伟大,可是真正的领悟到万物生长,前人的智慧的时候才能看见自己的渺小。被许多事情烦扰的时候出去走走,看看自然与人文的交织,才能明了时光匆匆,人就更应该有自己的别样年华。

蒋婷:一次短暂的出行,一次心灵的激荡,翔龙山中,摩崖圣迹,聆听尊师教诲,收获成熟的果实。

周玉珠:今天的翔龙山摩崖石刻一日游让我受益匪浅。很庆幸我们的文化财产能被保护的如此之好,让我们这些学生能够体会内江深刻的文化底蕴。尽管石头上的字我会认的不多,但是我觉得很漂亮。在观赏时,周围的氛围也很清幽,让人心旷神怡。这些石刻历史很久远了,同它们的影响一样深远,希望以后我还有机会去体会这些历史伟绩。

龙凤:很开心和老师同学去看了翔龙山摩崖石刻,一走进去就隐约听到放的佛经声,静静的地方有佛经声,感觉自己心都了十分幽静,树木郁郁葱葱,还有一个龙池,里面很多金鱼,还有一只会跳舞的鱼,我们都说它是三太子,在此处听佛经修炼。有些石刻字迹不是很清楚,但是在老师讲解下能感受到,希望以后还有这样的活动。

马林菲:能和同学和老师一起爬翔龙山,一起参加课外实践,特别开心。我收获到了不少,更加直观地接触到了石刻文字,感受到了书法的魅力。希望以后多开展这样的活动。

雷瑞琪:凉风习习的夏日上午,我们来到翔龙山摩崖,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尊大佛像,虔诚的当地居民在那儿烧香拜佛,登上山坡,一具石刻映入眼帘,饱经风霜的样子透着一股浓浓的历史文物气息,上面雕刻着精美的书法,古人的智慧与才能真是不容小觑,每每惊叹于其精美的雕刻和作文的才情。感受过古人的生活情趣,是我们当代生活的一份观照,问问自己的内心:繁忙的当代生活中有没有静下心来为自己的一份爱好驻足?

贺滢:翔龙山摩崖石刻——钢筋混凝土丛林中的奇葩。没有想到,内江还有这么一处安静的场所,石刻不会说话,安静地陪着龙池里的几尾金鱼,让人也不敢高声语。石刻上有些字迹已经模糊,但依稀能看见先人下笔时的飘逸神姿。石刻外的寺庙传来阵阵梵音,配合着池水洗涤着人心上的灰尘。钢筋混凝土凑成的丛林逼得人呼吸困难,希望佛祖保佑,让摩崖石刻能保留得久一点,给后人留一块休憩的地方吧。

陈惠:内江有浓厚的佛教氛围,它不仅有众多的寺庙,还有石刻佛像,比如翔龙山。

内江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不仅体现在张大千的美术,还有翔龙山珍贵、历史悠久的石刻文字。我们可以从石刻文字中感受当时古代的思想和生活。其实我印象最深的是曾庆昌的题字,原来举人已经可以算作博士级别了吧,他的字在当时已经算很好看的了。此外,翔龙山的冷清也令我惋惜。有价值的东西应该得到好的开发和利用,希望政府和社会能对此加以重视,积极采取行动吧。

袁丹:古人的智慧和才华往往超出我们的想象,给我们留下了灿烂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该保护好这些宝贵的遗物,在文化熏陶下提升自己。

韩川:能最接近古人的方式就是接近古人的遗物,在那里,仿佛就能看见古人游山玩水的画面,看见古人拓印字刻的身影,看见工匠刻画的劳动,仿佛能体会到古人的遗风,让人能够安静下来,潜心体会。

潘洁:山光明媚之间,徜徉于郁郁葱葱的翔龙山。

凉爽宜人的龙池边,有前人留下来的刻字。一笔一划,无不显示出作者内心悠然自得之意。

波光粼粼,倒映在石壁上,日光清澈。

袅袅飘出的香火烟气,佛与菩萨的慈悲,还有若有若无的佛语。

追随先生的脚步,探寻被破坏的古物,颇有沧海桑田之感,敬畏于古人的智慧和时光的残酷。

蔡露:佛中有乾坤,容万象吞万化。翔龙山上的佛像,一走近就给我一种悠远感,这里不只是佛像,上面已承载风霜的石刻,多了一丝文化的厚重。石刻因为文字而更赋予意义,佛因为石刻而更具有静穆感。来到这里,内心似静又不静,对石刻上的文字莫名的共鸣,虽然我不识文字,但我觉得这大概就是中文系同学的共鸣感吧。

赵璐:参观过后,对古代劳动人民在崖上雕刻的智慧充满了敬佩,但看到有一些东西已经被磨损,心里真觉得应重视文物保护。

王欢:淡淡的神秘的佛教气息,混杂着静气养神的檀香味,年代久远的建筑,历史感的实体镌刻,无不展现了其中蕴含的史学感,不自主的凝神静气。这次在翔龙山我感受到了不同于现在的高楼林立的高速现代化发展,而是一种别有洞天,很享受这次短暂的旅途,也学到了不少的相关知识,受益匪浅,我现在还要继续努力学习博大精深的中国历史文化才行,过往的太多遗产需要我们的传承。

版权所有  内江师范学院文学院

地址:四川省内江市东桐路 电话:0832-2340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