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7日,由暨南大学文学院、古联(北京)数字传媒科技有限公司、广东省岭南数字人文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暨南大学-科大讯飞方言语音科技校企联合实验室联合主办的“中文学科数智化实践技能讲习班”在线上开课。共有来自数字人文专业发展联盟与岭南数字人文联盟60多所高校的200多位教师参与讲习班的学习,我院王昕、马振君、陈康哲等二十余位老师以及2024级数字人文班的部分同学参加了线上学习。
上午8时15分,暨南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广东省岭南数字人文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主任王京州教授作开班动员,他介绍了数字人文专业发展联盟与岭南数字人文联盟的成立背景与合作关系,表明此次讲习班旨在推动数字人文、人工智能与中文学科的融合发展,培养中文学科数智化实践技能,实现学术交流与人才培养的双重目标。开班式后,进入数智技能讲习环节,分上午和下午两段举行,共有五场讲座。
第一场“方言语音特征数智平台与方言语音合成技术的研发”由暨南大学文学院刘新中教授和陆晨博士主讲。刘教授的讲授内容分三点:1.数智化时代人文学科内容与载体的再调整;2.数字化形式表征表现形式与内部的知识体系和运行规律;3.数字化形式表征的多样性与演化规律。他表示,期望以方言数智化为突破口,带动中文专业数字化的全方位发展。陆博士则演示了“潮州方言语音合成系统”,介绍了语音合成的技术背景。
第二场“诗词大数据分析以及名著文本挖掘”由暨南大学管理学院王斌会教授主讲。他介绍了“《数据科学》资源共享平台”“大数据分析与预测决策云计算平台”“诗词名著大数据分析及AI应用平台”,讲解了文学与AI相结合的思路与方法,以《全唐诗》大数据分析与AI创作为例,演示了AI应用于文学创作和艺术创作的实践。
第三场“信息时代的数智课程建设——中文学科核心课程AI智慧教学”由暨南大学文学院龙润田副教授主讲。他以暨南大学中文学科核心课程《语言学概论》的AI教学实践为例,讲述了中文学科应如何实现从数字化课程到数智课程,讲座内容包括教育数字化的内涵、关键核心要素、一流课程建设成效、智慧课程建设方法以及中文智慧教学未来的发展趋势。
第四场“中文学科数据库设计和 AI 智能体研发”由广东省岭南数字人文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副主任彭志峰老师和中心兼职成员陈庆亮老师主讲。他们讲述了在人工智能时代和数字人文专业发展的大背景下,掌握中文学科的数据库设计与AI智能体研发方法已成为教师与学生均需掌握的核心数智技能。讲座内容围绕上述技能的实践路径,通过方法讲解与案例分析,系统呈现了完整的技术流程与应用场景。
第五场“数字人文实验室的规划与设计”由中华书局古联公司总编辑、《数字人文》副主编朱翠萍老师主讲。她系统讲解了数字人文实验室的规划和设计,介绍了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的申报条件和建设要求,分享了北京大学语言学实验室、武汉大学文化遗产智能计算实验室等教育部文科重点实验室建设的经验,为高校建设数字人文实验室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
五场讲座涵盖平台与系统研发、课程建设、技能实践、实验室规划等内容,与我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和数字人文专业发展均密切相关,为我们提供了建设思路和宝贵经验。我院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此次培训,为新学期的“教”与“学”开了一个好头,同时也是“教育思想大讨论”活动的一次重要实践。


本文部分图文内容转载自暨南大学文学院官方公众号
原文标题:“中文学科数智化实践技能讲习班”在暨南大学文学院顺利举办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ek7OC6MnhjeoKCAggGkEcg
原文编辑:杨倩倩
原创部分图、文/王昕 初审/代思韫 复审/王昕 终审/梁明玉